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进步主要目的提出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到11.3年,达成这一目的需要哪些努力?
3月31日,在国新办媒体发布会上,教育部进步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对此表示,在十四五末期,国家力争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到11.3年,意味着2025年国内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达到高二以上的教育程度,这对于建设现代化国家、建设教育强国都具备十分要紧意义。达成十四五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有以下几个路径:
1、,继续提升教育普及水平。目前义务教育已经全方位普及,下一步义务教育在更大程度上是优质均衡,目前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已经达到90%以上,下一步要进一步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同时,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普及水平,十三五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性的进入到了普及化阶段,达到54.4%。到202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提高到60%。如此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会进一步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会有大幅的提高。经过大家测算,11.3年的目的是可以达成的,作为约束性指标也是对教育事业进步的要紧衡量指标。
2、,在教育普及水平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过程中要不断提升水平。义务教育要做到优质均衡,尤其是要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是一个指标,水平、内涵同样要紧。要大力进步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合经济社会进步需要的技术技术人才,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结构性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定义。另外,要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既推进双一流建设,使得国家有尖端的、革新的、可以引领进步的革新型人才,同时又要培养很多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推进部分一般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如此在结构不断关键词优化过程中使得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愈加适应经济社会进步需要。
3、,提升人均受教育年限,在提升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存量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以后要通过健全各种各样的规范、政策和手段,努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人均受教育年限主要统计学历教育年限,培训不在其中。目前构建的终身教育体系里,更是要采取更多政策的举措,鼓励大伙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不断同意学历教育,不断提高我们的各方面素养,更好地达成个人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有关推荐:
高考考试新闻资讯大全
2021年高考考试备考中的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