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智学网为大伙收拾的关于《2013年高中三年级上册语文月考试题》,供大伙学习参考!
1、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汇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伯父、玉帛、勃勃生机、体魄强健 B、修葺、跂望、泣不成声、亟待解决
C、律诗、滤镜、大肆虐杀、绿色通道 D、茸毛、熔化、峥嵘岁月、荣归故里
答案:D
2、在下列句子中没语病的一句是:
A、伊朗主管运输与燃油的贾法普尔说,受经济制裁的影响,出口的数十亿美元原油没办法回到伊朗,因此决定用以货易货的方法解决资金转移的难点。
B、现在国内粮食自给率包括谷物自给率开始降低,伴随国内工业化、城镇化迅速进步,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困难程度愈加大。
C、据官方提供的数据,现在中国各级党政干部中开设微博的已有近3万余人,其中省部级以上官员已有33位,但很多官员对微博只有“三分钟的热度”。
D、王林这个所谓“气功大师”,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成了当地某些领导干部的“宠儿”, 说明有些官员意志消沉,经济有问题,心理不安全,于是在封建迷信中探寻寄托,在浑浑噩噩中打发时日。
答案:B
3、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越25个字。
从2000年到2012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激增了8倍多。当中国人遍布五大洲,让世人感受到“硬实力”的同时,也有一种“软肋”让人堪忧。中国游客在国外的形象常被戏称为“金主”,贡献了花费却得不到尊重。
参考答案:中国一些人文明素质的提高并不像腰包鼓得那样快。或:中国人走遍世界,给世人的印象是“有钱”的同时,文明素质却太差
4、依据文段内容,为交警写一句回复“哲学大妈”神回答的话,不超越20字。
前一段时间,南京交警一直在进行行人交通违法行为整治。一位“哲学大妈”的神回答火爆蹿红互联网,她面对交警需要绕行的劝导,淡定回复:“生活能有多少个几百米!”又有一位五旬大妈火了,闯红灯面对交警,她回答:“我都闯了几十年红灯了,要你管!”
参考答案:从结果:可能就是一个几百米葬送了整个生活;从结果:可能就是一个几百米葬送了整个生活。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待漏院①记
〔宋〕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②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医生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③,相君至止,哕哕④銮声。金门未辟,玉漏偁滴。彻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⑤,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⑥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⑦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⑧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选自《四部丛刊》本《小畜集》
[注释]①待漏院:宰相等待早朝休息的地方。②咎:指皋陶;夔:相传为尧、舜时乐官;房:指房玄龄;魏:指魏征。
③火城:朝会时的火炬仪仗。④哕哕:铃声。⑤慆慆:纷乱。⑥重瞳:相传舜的双眼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⑦备员:凑足人数,同“窃位”。⑧棘寺:掌管司法的中央机构大理寺的别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革未息,何以弭之 弭:平定 B、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 避:辞去
C、皇风于是乎清夷 夷:平 D、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 复:回复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贤相心思的一组是:
①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 ②四夷未附,思所来之
③兆民未安,思所泰之 ④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
⑤旧恩未报,思所荣之 ⑥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答案:B
A、作者觉得万物能成长,年年有收成,百姓能相亲,万国能安宁,是官员们商讨治国纲要,分守自己职责,勤于治理,伸张了皇帝的教化的结果。
B、上卿医生能早起晚睡事奉国君,更何况宰相呢!并举古时候擅长治国的贤相,说明宰相不仅有品德,也必须要勤劳。
C、讲解朝廷设置待漏院的目的,需要宰相勤于政务。上朝日,宰相到达,到待漏院暂息。等候上朝之际,让宰相多想想朝廷大事。
D对宰相按职责品行分成三类加以讲解,对1、类是一定的,觉得应该让他们总管百官,享受优厚的俸禄;而对2、类和3、类态度则是一致的,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答案:D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
答案:田园大多荒芜,如何去开垦。贤人尚未任用,我如何进荐他们;奸人在朝,我将如何贬斥他们。
⑵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
答案:宰相提出建议,皇上蒙惑,政权由此而毁坏,皇位因此而动摇
⑶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
答案:因此了解一国之政,万人之命,系于宰相,难道可以不小心吗?
3、古诗词鉴赏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祈雨
唐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1、简析首句“桑条无中土生烟”有哪些用途。
答案:①形象真切地写出旱情之重;②揭示祈雨是什么原因
2、结合全诗,简要说明“箫管迎龙”使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答案:写大家又吹又唱祈雨的热闹景象,反衬内心的焦急
3、理解全诗,说说该诗使用什么办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通过大旱之日的两种不一样生活场面,不一样感情对比,②揭露了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表达了对农人的同情。
4、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⑵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⑶乘骐骥以驰骋兮, !
⑷问君能有几多愁? 。
⑸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
⑹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⑺ ,恨别鸟惊心。
⑻大道之行, 。
答案:⑴闻道有先后 ⑵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⑶来吾道夫先路 ⑷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⑸学而不思则罔 ⑹醉能同其乐 ⑺感时花溅泪 ⑻天下为公
5、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 题。
别把生活过成速溶咖啡
王秀华
晚高峰时的北京实在没什么幸福和快乐可言,一号线和十号线换乘的那一段路程,仿佛火车站的候车大厅,每天上演着春运的戏码。还有大望路一带的几个公交总站,排队的队伍长得看不到尽头。而走在路上的人,也都是行色匆匆,每人脸上都挂着急事。过去在路上听一个女生跟她身边的朋友说,在北京3年,她从来不知晓上班的路上有什么风景。我也知晓有些人在北京多年,天天上班都路过北海公园,但是一直都没进来过。
这个城市到处都是急行军一样的人,而它每一天都在变化,不停地有高楼拔地而起,有些地方一年不去,再去时已经变得像是不是这个城市。其实这个城市本来的风韵与它目前的速度与步伐完全不搭,我从来不觉得这是一座适合奋斗的城市,相反,它应该是慢生活。这个城市的旧时光里有提笼架鸟的闲人,有划过蓝天的鸽哨,有缓慢流淌的光阴。他们过去是这座城市最好看的的画卷,构成了城市的底色和灵魂。
它目前的步伐与它的风韵自相矛盾,一个过去情致盎然的城市就如此毁于速度和步伐。
这个世界时尚所有都要超前,孩子子还没出生就要听音乐同意教育,每一个人都在往前跑,生怕落于人后。但这个世界上跑在后面的人永远存在,每一个人所想的只是落在后面的那个人不是自己就好。
当然,这个世界是这样不一样,不是每一个人都选择了如此的步伐。放眼望去,这世界上仍然有那样多了解享受时间的人,过去看过一个关于二郎寿司的纪录片,是一个美国人拍的。二郎是一个80多岁的老人,他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做寿司。从到鱼市场挑鱼,到后期的加工,到米饭的火候,甚至是盛米饭的器具,二郎都极其讲究。他的小店只能坐下10个人,来吃的人需要提前一年预约。他的寿司里卷进了时光的味道,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精心制作,所以它成为米其林三餐饮店,据了解去过的人吃一次就忘不了二郎寿司的味道。如此的店在今天的中国是开不下去的,时间是这样奢侈,大家恨不能一分钟当成一个小时来用,磨工夫出细活的事没人想干了。
在旅游的路上,大家常常会看到辞了职上路的人。有些时候会不理解,感觉荒废了挣钱的大好时光,但是之后又会感觉非常有道理,等你不缺钱的时候,你还有力气做自己想做的事吗?这永远是一个矛盾体,只是当你有能力去抉择的时候,还是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吧!
近几年,身边不停地有人在奔跑之后选择慢下来,放弃挣钱的机会,静下心来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甚至是生一个小孩。没任何事情是停不下来的,也没任何事情能叫你用的时光去换取。假如在某一个时刻,你想坐在阳光下,静静地听花开的声音,那样就去做好了。多年后你会发现,可能你并不非常羡慕那些跑得飞快的人,要紧的是,你应该过你想要并且可以达到的生活。
1、请概括划线句“它目前的步伐与它的风韵自相矛盾”的含意。
答案:①北京生活应该是慢生活并情致盎然的,②而不是目前迅速度地,连途中景物都无暇观看的只顾挣钱的生活。
2、文题把生活比作“速溶咖啡”,请简要说明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阐释的。
答案:①从生活速度方面:换乘地铁如春运、乘公交排长队、路人行色匆匆;②从环境变化方面:城市每一天都在变化;③从大家的超前意识:孩子子胎教、每人怕落后
3、文章穿插了“二郎寿司”的一段叙述,目的是什么?
答案:①与北京人快步伐的生活作对比。用二郎情趣的生活,反衬北京人的快步伐生活,②批评北京人只为资金而活着的生活观,揭示了生活的意义不在于资金的,而在于挣钱的同时了解享受。
4、请简析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用途。
答案:①概括全文,揭示题旨。②告诫大家挣钱的不是生活的全部,③静心做自己喜欢的事和有一个和睦家庭,才是生活的乐趣
6、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 ~17 题。
幸福到底在哪儿
刘植荣
中央电视台记者日前采访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问道:“您幸福吗?”莫言答:“我不知晓。”央视记者也曾问一位73岁的拾荒老人:“您感觉您幸福吗?”老人答:“我耳朵不好。”当央视追问一外出打工者“您幸福吗”时,这位农民工茫然地说:“我姓曾。”不少网友表示,这看上去无厘头的回答,背后却有无尽的辛酸和沉重。
尽管幸福难以名状,大家却一直追求着幸福,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说:“人类活动的动机就是追求自己的幸福。”
人对幸福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相对应。马斯洛觉得,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达成需要。
生理需要就是饥有所食,寒有所衣,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是人活着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最基本的人权。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便有了最原始的幸福感。
吃、穿、住、医、养等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人又会产生对安全的需要,需要一个没威胁的存活环境,过安宁的生活,也就是央视做幸福调查时一位受访者所说的“生活有保障,没后顾之忧”。
人是感情动物,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一旦得到满足,便又有了对幸福的新的追求,那就是情感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朋友之间的友谊、公民之间的和睦。人对情感的需要,其实就是一个字“爱”。人只有感受到有人、有组织、有社会的关爱,他才会感到幸福,也就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所说的“日常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大家”,也是墨子早就提出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人对幸福的追求不会仅停留在满足前3个层次的需要上,人还有被尊重的需要,就是需要自己得到社会的尊重,达成我们的社会属性,成为一个“公民”。这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志,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无论是富人还是没钱人,大家都彼此尊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人权。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乎所有国家的宪法,都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和宗教信仰等自由,其目的就是尊重所有公民的意愿表达,确保公民从受尊重中感受到幸福。
最被人有幸福感的是满足自我达成需要。自我达成是人层次的需要,它是指人在不受胁迫、没外部重压的状况下,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达到自己设定的目的。自我达成是人类由势必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从主观上讲,它能被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彻底发挥;从客观上讲,它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人类历海量的创造创造和新思想、新流派的形成,都是在个人的自我达成中达成的,创造家凭着我们的兴趣进行科学研究,思想家凭着我们的某种社会愿望而求索。正如英国20世纪伟大学者伯特兰罗素所说:“真的让人认可的幸福一直随着着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来改变世界。”从以上剖析可以看出,人的幸福感与他所在的各种环境休戚有关,包括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社区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
这样来看,当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只靠增加收入是没办法增进幸福感的,需要改变各种环境,满足大家对幸福的不断追求。上升到国家层面,进步经济的终极目的,是被人们生活得更幸福,而不是进步经济本身。假如GDP在蹿升,可爱们的幸福感却在降低,这说明进步经济的方向出了偏差,产生效率的同时却付出了公平的代价。一个社会最怕的就是贫富差距过大,由于过大的贫富差距不但会诱发各种犯罪,还会让社会各阶层之间充满仇恨,没钱人和富人都不会感到幸福。没钱人觉得自己受到了富人的剥削,受到了社会的歧视,即便他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十足的改变,他们照样缺少幸福感,由于他们在与周围的富人比较,特别是那些不劳而获、靠不正当方法致富的人。富人即使有金山一座,但同样也不会幸福,由于他们没安全感,在家到处安装监控,出行雇保镖,成年累月生活在惶恐之中。
所以,中国将来的经济进步,必须要让效益让坐落于公平,在拟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策略时,要着实解决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切实提升农民和被边缘化的市民的收入水平,解决由收入分配不公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增进全体民众的幸福感。
1、文章用莫言、拾荒老人、打工者对幸福的回答开头,目的是什么?
答案:①用大家对幸福感的茫然,②引出对幸福感的具体剖析,③告诫幸福感除资金以外还有更多包含的意思
2、马斯洛觉得,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五个层次有什么特征?与幸福感有哪些关系?
答案:①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是最原始的幸福;②安全需要和情感需要是基于个人的,是基本的幸福感。③被尊重的需要,是基于社会和谐的,是高层次的幸福;④自我达成的需要,则是促进社会文明的,是层次的幸福
3、GDP指一国一年内生产出的全部最后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要紧指标。怎么样理解文中说“GDP在蹿升,可爱们的幸福感却在降低”的现象。
答案:经济总量上去了,但因为分配不公,导致幸福感降低
7、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需要作文。
美国哈弗大学已经过世的教务长蒲里斯,生前学生的爱戴。有一次,他问一个学生:“为何没把指定的功课做好?”“我感觉有点不舒服,教务长。”学生答。“史密斯同学,”教务长说,“我想,你总有一天,会发现世界上有很多工作,都是那些感觉并不太舒服的人完成的。”
请依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需要: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译文
天道不说话,而万物却能成长,年年有收成,为何呢?因为学会四时、五行的天官宣扬风雨。皇帝不说话,而人民相亲,万国安宁,为何呢?是三公商讨治国纲要,六卿分守职责,伸张了皇帝的教化。因此大家知晓,国君在上安逸,臣子在下勤劳,是效法天道。古时候的贤相擅长治理国家的,从皋陶、夔到房玄龄、魏征,是屈指可数的。这部分人不仅有品德,也都肯定勤劳。何况早起晚睡事奉国君,卿医生都如此,何况宰相呢!
朝廷从建国初即沿袭前代的规范,在丹凤门右侧设立宰相待漏院,显示勤于政务。当北宫映着曙光,东方还未亮,宰相就启程,仪仗队的灯笼照耀全城。宰相到达,马车铃声,富有步伐。这个时候宫门未开,玉漏声残,撩开车帷,下车到待漏院暂息。等候之际,宰相大概想得不少吧!
有些想,万民未安宁,分析使他们安泰;四方民族未归顺,分析使他们前来归附。战事未平,如何使它平息;田园荒芜,如何去开垦。贤人尚未任用,我如何进荐他们;奸人在朝,我如何贬斥他们。天时不正,灾害不断,我想辞去相位,来祷告消灾;各种刑罚未设置,欺诈天天发生,请让我修养德行以改正它。怀着深深的忧虑,等待天亮入宫。宫门开后,善听建议的天子离得非常近。宰相向皇帝奏明了建议,皇帝采纳建议。于是世风清平,百姓因此而富裕。如能如此,宰相总领百官,享受优厚的俸禄,不是侥幸,而是应该的。
有些想,我私仇未报,想如何斥逐仇人;旧恩未报,想如何使他荣耀。想美女资金,如何到手;车马玩物,如何获得。奸邪之徒倚赖我的权势,我将怎么样提拔他们;正直之臣谏诤,我将如何贬谪他们。三时各地报告灾情,皇上忧虑,想如何用花言巧语取悦皇帝;众官枉法,国君听到怨言,我将如何进谗献媚让皇上的欢心。为私事思绪纷乱,坐着假睡。宫门开后,龙目四顾,宰相提出建议,皇上蒙惑,政权由此而毁坏,皇位也因此而动摇。假如如此,那样即便宰相打入死牢,或流放远地,不是不幸,也是应该的。
因此了解一国之政,万人之命,系于宰相,难道可以不小心吗?还有,没恶名,没好名,随波逐流时进时退,窃取高位而贪图利禄,保全身家性命,也是不足取的。
棘寺小官王禹偁写此文,期望记录在待漏院壁上,用来规劝执政的大臣。
语文Ⅱ
1、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摘自曹丕《典论论文》
答案:盖文章/ 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章之无穷
20、曹丕生活于建安年间,在文学上被叫做“三曹”, 他们诗文中的慷慨悲凉、激越高亢的思想情调与刚健爽朗、清爽自然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块,被誉为“ ”。
答案:建安风骨
21、这段话重点论述了什么?
答案:文章对治国和扬名有哪些用途。
译文:文章关系到治国的伟大功业,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命有空闲限制,荣誉欢乐只能终于一身,二者必终止于常定的期限,不可以像文章那样流传没穷期。因此,古时候的作者,投身于写作,在文章书籍中表现我们的建议,不借用史家的言辞,也不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地流传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后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
2、名著阅读题
2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人物。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他不善考虑、优柔寡断、生性软弱、过于小心。他代表了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B、《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的导火索是,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里偶然捡到了一个绣春囊,邢夫人觉得这是打击王夫人、王熙凤一个良机,于是派亲信王善保家的将绣春囊封了送到王夫人那里。
C、《狂人日记》是鲁迅的1、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的1、篇白话小说,作者首次使用了鲁迅这一笔名。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
D、《女神》是“五四”狂飚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对所有旧秩序、旧传统、旧礼教的大胆否定和无情诅咒,海啸般的呼喊着创造与光明,民主与进步。
E、《茶楼》写了三十来年的变迁,通过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茶楼的表现,刻画了三个可诅咒的年代:清朝末年戊戌变法失败、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抗战胜利又陷内战
答案:A、E
⑴概括刘备、关羽、张飞殒命的重要原因。
答案:①刘备报仇心切,打破了既定“联吴抗曹”的策略,战术上又在狭窄的地带扎营,致使失败而死;②关羽自高自傲,被魏吴夹攻,失败而死;③张飞脾气暴躁,因醉酒鞭打总装,被杀死
⑵爱情在《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篇幅,重点写了哪几对年轻人的爱情?
答案:①觉慧与鸣凤,②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③觉民与琴几对年轻人爱情的故事。
3、材料概括剖析题
这世界上有另一个你
黄俊杰
世界上有另外一个你——这个你有一辆最新款的私家车,不担忧堵车也不担忧停车;这个你房屋阳台朝南,不担忧房价也不分析买2、套;这个你不是文静年轻人、不喝瓶装水、按时吃饭、周末伴随爸爸妈妈、从不出租任何东西、不搞异地恋。这个你是慢生活的信徒,达到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境界。
可惜这个你,与现实背道而驰——你长达10年的青春租住在30平米的小房屋里、天天用2个小时通勤、一年未回家看望爸爸妈妈、只有泛泛之交没知己、把网络当你的精神慰藉。你习惯性对城市抱怨,天天忙于在上班时间偷菜,你坚信自己不过在等待机会,直至青春用完,才惊觉生活的路越走越窄。
所有从你选择留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开始。社会学家郑也夫说生活不外乎在追求三种状况:舒服、刺激、牛。其实也是一道城市选择题:皆因年青的你,爱冒险胜过爱安逸,爱牛胜过爱舒服,自愿进入生活愿境最诱惑、存活逻辑又最残酷的一线城市。这是一笔风险资金投入:100个梦想家踏入人才济济的这个江湖,总有99个发现“牛”不过是一场泡沫。
“逃离北上广”代表后悔者成为社会时尚语。白领返乡潮与民工返乡潮同时发生,你忽然发现白领和民工原来是同一回事。房价被视为罪魁祸首,北京的出租屋有胶囊公寓,深圳的“出租屋”有住人集装箱——当住在集装箱里的蚁族不是小说而是现实,这个社会就有了一种荒诞的喜感。
作为工作狂,你忽然了解,为了事业的前途,抛弃生活的前途并无价值,你需要的不只是经历的成长和工资的成长,还有生活的成长。作为梦想家,你忽然了解,到二线城市去的不肯定是失败者,也会是独具慧眼的野心家。
不是每一个人都不适合一线城市,正如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二线城市。重拾你的生活,需要的不是逃离北上广的悲情,而是再三考虑的放弃——一线城市不会因失败者的离开而受损,你终须了解,放弃北上广只是你的个人选择,不只在选择让生活出现一个拐点,还在选择一个其他人看不见的机会、选择一个最好下一代的城市出身。
在很多理由之中,唯独将“逃离”视为悲剧是错误的表述——有人离开,是人性和城市的双赢。有些人不该止步于大城市,退一步生活就海阔天空;有些城不该成为大城市,由于全世界最快乐、最幸福的城市,往往不是大城市。
对你而言,你内心产生的纠结与选择,形成了10个转身离开的原因——这个过程,对一个人而言是探寻自我的过程;对你马上离开或马上前往的那一座城市而言,是打造个性、探寻人性的过程。
24、开头两节写了两个“你”,目的是什么?
答案:①拿生活在二线城市的“你”与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你”进行对比,②揭示生活在一线城市的艰辛,生活在二线城市的悠雅。
25、划线句中的“江湖”“牛”和“泡沫”在文中的的意思是。
答案:①“江湖”指一线城市;②“牛”在本文中有自大、自傲,可以大展身手,出人头第的意思;③“泡沫”在文中指理想落空,奋斗失败。
26、文中说“逃离北上广”到二线城市去是什么原因有什么?
答案:①理想,②住房,③经历、工资、生活的成长,④适合下一代,⑤探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