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伙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唯才是举,以利天下》。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故事很感人,特别是管鲍之交更是成为千古美谈。两人过去各为其主,在战场上生死相搏,但后来内战结束,两人相逢一笑泯恩仇,为了齐国的一同利益,成为知己,一同辅佐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业,“齐桓晋文之事”于是成为后世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这其中,鲍叔知人善荐,主动让贤,管仲当仁不让,敢担重责,无疑都值得大书特书。不过,让我最心折的还是齐桓公。在春秋时期,君与臣的关系虽然还不像战国之后那样等级森严,“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但有为而强势的君主在大臣面前无疑有着绝对主导权。齐桓公即位后,面对有着“一箭之仇”的管仲,兴兵讨伐并将其擒杀几乎易如反掌,但他却不计前嫌,不但不予追究,反而给予绝对信赖,将治国之权悉数赋予,这不但体现出他胸怀广阔,而且从中可以看出他目的高远,以天下苍生为念,加上知人善用,作为一个国家领袖,可以说集海量领袖必须具备美德于一身。如此一个“明君”,后来能成为“五霸”之首,并不是偶然。同样的故事,在春秋时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那就是晋平公时,祁黄羊举荐我们的仇人解狐担任南阳令,这一义举被孔子称赞为“公”。不过解狐只与祁黄羊有仇,并不是与晋平公存在宿怨,因此虽然都是听从属下对仇人的举荐,齐桓公要比晋文公更为难得。春秋战国是一个大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统治者常见看重人才、真的可以做到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年代。这一用人传统在后世得到了非常不错的继承。比如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正式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他的角逐对手孙权和刘备事实上也是如此做的。蜀国的五虎将里,马超和黄忠原来都是刘备的敌人,由于刘备不计前嫌,先后归顺,为了蜀国江山浴血奋战。刘备虽是一位“仁君”,但假如他没“光复汉室”的伟大志向,恐怕也非常难做到这一点。但凡胸怀天下的君主,既要有雄才粗略,同时也需公私分明,大公无私,方能收获一番事业。当然,大家目前身处的是社会主义新年代,传统的君臣关系不复存在。不过,古人在用人方面留下的宝贵经验,其中的合理成分并没过时,仍须传承。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国综合国力的角逐归根到底来自科技实力的角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则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科技兴国的实质是人才兴国。期望大家的各级用人单位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多向齐桓公学习,以对民族和国家高度负责的精神,善用人才,重用人才,如此大家肯定能迎来一个愈加美好的世界!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伙。
中小学写作教导、写作素材、出色作文与有奖活动
尽在“智学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