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 学习审视历史、深思历史、同意和借鉴历史经验、提升认识社会的能力。
2、 理解信息主体包含的意思,提升对作品内容进行概括的能力。
3、 对比阅读,比较同类主题不一样作品看法的异同。
教学重点:
1、 着重认识新闻类作品的特点和主要的表现方法。
2、 学习前人解析历史的思维方法,看看他们怎么样借鉴历史,怎么样表述我们的见解、生活感受;学习怎么样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从纪念历史的角度看,2005年是一个不一般是那一年的,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对今天的每个人来讲,历史不只提供了一种对过去的回忆,更是一面镜子,每个后来人都可以从历史的记载中去深思、借鉴。
二、 简介文体:
问:课文是以什么方法来记住历史的?
明确: 消息
简介:消息也叫新闻,飞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它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组成。但不是每篇都具备这五部分。其中标题常用多行形式,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它常见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即用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它的写作需要是客观叙述,飞速、准时,简短、概要,生动活泼。
三、 研习第一则消息
标题七个字,讲出了人物、事件、事件的意义,符合拟新闻标题的需要,实在概括,使人一清二楚。
1、导语: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腿下跪,请求恕罪,以此表示对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的沉重哀悼。
2、主体:德国政治领袖对二战责任和屠杀无辜的犹太人的罪行的认识;勃兰特答记者问,回答他为何下跪。
3、结尾:勃兰特下跪行动的意义和影响。
几部分中,哪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明确:导语
小结:
1、 本文是一则综合消息,时间跨度达30多年,作者取材精当,着重选择与怎么样认识战争责任有关的片段来组合。
2、 体现新闻客观性的原则,没消息写作者的主观议论。
延伸:探讨德日两国对二战的不一样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研习第二则消息
标题行为主体 行为方法
1、导语:交代新闻出处,披露本则消息的主要的新闻事件,交代何人何时于何地宣布了什么样的事实。
2、主体:撰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区历史教程的缘由、意义、经过,并对教程进行评价,说明教程的特征和教学需要。
3、新闻背景:这份历史教程是在该省民间组织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推进下完成的。
4、结尾:介绍教程的用范围。
小结:
1、 本则消息是动态新闻。
2、 依然坚持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五、 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
1、 一同看法:公民的历史责任感。每个公民都要为本民族、为自身国家的行为,为国际公义负责,只有承担这部分历史责任,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抚平战争伤痕,消除国家之间的隔阂,才能获得和平与安宁。
2、 均使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但写法有不一样:
前一篇:综合消息,采集有关材料,予以组合。
后一篇:动态消息,注意写清事件,突出中心,了解地交代新闻出处。
六、比较通讯与消息
1、内容上:消息容易地报道了 发生什么事,不多写情节;
通讯则详细、具体地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
2、表现手法上:消息以叙述为主;
通讯则综合使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形象生动。
3、结构上:消息常用 倒金字塔式结构,一般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篇幅较短;
通讯结构灵活,篇幅较长。
板书设计:
消息真实性、时效性、受众性
公民责任感 倒金字塔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