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学习方法  学科学习方法  各学科学习方法  脑力开发  演讲与口才  小学学习方法  记忆力  初中学习方法  资讯  英语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日期:2024-08-09     来源:www.zhixueshuo.com    作者:智学网    浏览:661    评论:0    
核心提示: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是时尚于中国海量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下面为大伙推荐了中秋节的来历及风俗,欢迎借鉴!  中秋节的来历  每年阴历中秋节,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个时候是一年秋天的中期,所以被叫做中秋。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是时尚于中国海量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下面为大伙推荐了中秋节的来历及风俗,欢迎借鉴!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秋节的来历

  每年阴历中秋节,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个时候是一年秋天的中期,所以被叫做中秋。在中国的阴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节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8月节”。此夜,大家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国内人民在古时候就有“秋暮夕月”的风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可以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块,不可以切多也不可以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时候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真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中秋节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感觉她漂亮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风靡。在北宋京师。中秋节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的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愈加风靡;很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风俗,已远没旧时风靡。但设宴赏月仍非常风靡,大家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风俗不少,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大家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风俗

  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大家可以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其做法也愈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不言而喻。

  赏月

  赏月源自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风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风靡,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局势,即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讲,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餐厅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祭月

  在古时候有“秋暮夕月”的风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可以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块,不可以切多也不可以切少,大小要一样。

  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时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到今天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好像仅次于元宵灯节。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9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中秋节看潮》诗。在古时候,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代将来,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玩兔儿爷

  兔儿爷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不同。目前一般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不过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供应。青年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

  走月

  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点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大家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而解放后建的莫愁湖公园之抱月楼,则成了市民赏月的新景点。旧时南京人“走月”还有一种特殊的祈盼之举:凡没生男孩的已婚妇女,要去游夫子庙,随后再跨过一座桥,相传即可有“梦熊之喜”。

  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假如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以后会遇见一个如意郎。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风俗。

  吃鸭、螺和芋头

  国内西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总是在这时卖得非常旺。假如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民间觉得,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后经查,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是双眼视色素的要紧物质,可见此说法言之有理。但为何必须要在中秋节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现在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大家仰看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只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国内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但到了目前,大家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中秋节传说

  中秋节传说1、嫦娥奔月

  相传,嫦娥偷吃了老公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写照。后来,嫦娥向老公倾诉懊悔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能回家来了。”翌日,照老婆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中秋节传说2、吴刚伐桂

  传闻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故事愈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故事,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他犯错,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借助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节传说3、玉兔捣药

  此传闻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广寒宫中最早的玩伴吧。

  中秋节传说4、玄宗游月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忽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块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保卫森严,没办法进入,只能在外俯视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节传说5、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闭月羞花,有绝代佳人之貌。传闻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材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中秋节传说6、月下独酌

  诗人李白写自己在花间月下独酌的情景。“对影成三人”句构思奇妙,表现了他孤独而豪放的情怀。《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亮相角色只不过他一个人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非常。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我们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

  中秋节各地风俗

  广东

  在广东区域,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因此在中秋之夜只能由妇女和孩子拜月。妇女生童们在院子里或阳台上摆上桌子,桌上放烛台香炉,瓜果点心来进行祭拜,烛火香火与月亮交相辉映,预示着红红火火的日子。

  山东

  山东的一些区域,在中秋节这天祭拜土谷神,称为“青苗社”,并且要上坟祭祖,燃放鞭炮,祈求祖先庇佑。家有工厂的,中午要宴请工人,对工人的辛苦劳动表示感谢。有的区域还有有抛帕招亲的风俗,在这天晚上,一些未出嫁的女孩会扮成嫦娥,在舞台唱歌跳舞,同时将一些手帕扔向台下,若观众接得的手帕颜色与嫦娥手中的手帕颜色相同,即可登台,如果是引得嫦娥喜欢,会有戒指相赠,双方可以单独约会。

  陕西

  在陕西,中秋夜男子会划船爬山,女子要安排酒宴,无论穷富,每家每户都要吃西瓜,以示团圆。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

  江苏

  江苏无锡一带,每逢中秋之夜,大家会用画有月宫景色的丝绸糊在香炉四周,伴随香火燃烧,青烟缭绕,红光点点,别有一番风味。

  南京

  南京人的中秋节,除去月饼以外,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吃桂花鸭。桂花鸭是南京流传已久的名菜,以桂花为佐料做成,肥而不腻,香甜可口。中秋之夜,南京人会在院子里团聚而坐,吃菜饮酒,称为“圆月”;酒足饭饱之后游走于市井街道,称为“走月”。

  福建

  福建区域有一浦城县,县内有一座南浦桥,每年中秋节,家家户户的女子都要穿过南浦桥,祈求长寿,女生穿着好看的服饰行走在大街上,场面十分热闹。建宁县的大家会在中秋夜在院子里挂满彩灯,以此来向月宫祈求得子。在龙岩的一些地方,大家吃月饼之前为了表示对长辈的尊敬,要把月饼中央挖出一个小圆并供长辈食用。

  江西

  江西吉安的农村区域,中秋傍晚会用稻草烧瓦罐,烧红的瓦罐内倒入醋,香味就会飘满整个村子,配上天空的星光明月,叫人心驰神往。

  四川

  在四川的中秋节,除去吃月饼,还要吃蜜饼、吃麻饼、打粑等,并在门口挂上橘灯庆祝,儿童手里攥一把点燃的香,上街奔跑舞动,称为“舞流星香球”

  台湾

  在台湾区域,中秋节的夜晚有“偷菜求郎”之俗。身着盛装的未婚女子,趁着月光,去其他人菜园里偷摘大葱和各种蔬菜,假如能顺利偷到,就预示着将来会遇见如意郎君。所以在台湾区域,有一句谚语:“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

  还有一些地方时尚中秋之夜烧塔,用泥瓦砖块砌成大小不一的塔状物,外围铺上柴火、稻草、麦秸等点燃,火势旺时泼松香粉,扩大火势,十分壮观。而且还有些区域以此来比赛,哪个砌的塔可以烧的全身通红,则会获胜获得相应的奖励。

  各地庆祝中秋节的方法都不同,大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祈求风调雨顺、福寿安康,以月亮为载体,寄托千里相思之情。

  中秋节来历

  1.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来自于古时候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年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由来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季是收成的季节。“秋”字的讲解是:“庄稼成熟曰秋”。8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季中间的意思,阴历的8月是秋天中间的一个月,15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风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中秋节,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创造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很多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2.进步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判断,刚开始是古时候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风靡, 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中秋节”。传闻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风靡过中秋节的风俗。

  北宋,正式定中秋节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餐厅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愿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风靡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5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依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目前《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中秋节”。中秋节的风靡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新年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风俗

  1.中秋祭月

  在国内是一种十分古老的风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时候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风俗。其祭祀的场合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只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伴随社会的进步,也渐渐影响到民间。

  2.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源自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风靡,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局势,即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讲,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餐厅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3.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年代的关系,社会日常的现实功利原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大家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4.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要紧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大家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7、八尺,短者2、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5.兔爷儿

  兔儿爷的由来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供应,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除此之外,南纸店,香烛也有供应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导致金盔金甲的武士,有些骑着狮、象等猛兽,有些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尤其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6.玩花灯

  中秋节,有很多的游戏活动,第一是玩花灯。中秋是国内三大灯节之一,节日要玩灯。当然,中秋没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不过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让人赞叹。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失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闻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闻这种风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像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风俗。这个传闻与中秋吃月饼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多>大智教育相关文章

考试报名
推荐图文
推荐大智教育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智学网-大智教育,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指导,我要自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