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试作文写作方法指导: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10种办法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办法还有不少,而各种办法也并不是孤立的,可能互有交叉。我们采集了高考考试作文写作方法指导: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10种办法,欢迎阅读。
1、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容易见到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办法。写材料作文时,假如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必然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可能使用这种办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游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何用的皮箱却是随随意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假如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意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剖析】剖析这则材料,大家可以提炼出如此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意便,但做人却不可以随随意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看法:(1)做人不应该随随意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可以徒有虚名。
2、抓重点句法
重点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有哪些用途。所以,有的材料作文材料中的重点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重点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很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个时候,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非常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漂亮的珍珠。”
【剖析】通过剖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重点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漂亮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需要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材料】有一个成长在孤儿院的男生,悲观地问院长:“像我如此没人要的孩子,活着到底有哪些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其他人出多少钱,绝对不可以卖。”
第二天,男生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生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生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非常不起眼的石头,因为你的珍惜而提高了它的价值。”
【剖析】不少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须大家再全方位深入地进行剖析,就会了解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须自己重视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3、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譬如,有不少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假如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导致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缘由,总是能找到最好的立意。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父亲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父亲看,喊到:“父亲快看,好好看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剖析】为何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孩子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材料】一个小姑娘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姑娘求饶。小姑娘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一个人演奏了一曲。忽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很好!”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不过感觉你拉得很好!”于是,小姑娘天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很好!”终于有一天,小姑娘的家人发现,小姑娘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哪些名师指点。这个时候,小姑娘才了解,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
【剖析】赞美的力量
4、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含义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使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生活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看法。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姓朱的村民家里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去世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剖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是什么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由于猫已常见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其次是由于猫没办法从老鼠体内获得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升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目前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愈加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剖析】剖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如此一个原则——所有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爸爸妈妈,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现在的青少年因为爸爸妈妈过分娇纵、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渐渐丧失了自力更生的能力,从而提炼出如此的立意——只有放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存活能力。
5、剖析关系法
【材料】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爸爸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将来,大家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剖析】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去“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爸爸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缘由是儿子缺少礼貌,缺少孝心,缺少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爸爸妈妈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了解孝顺爸爸妈妈。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省上大做文章,而不可以切中问题的要害。
6、明确褒贬法
有的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需要充分捕捉这类语言信息,细致领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如此才能依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好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汉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年轻人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年轻人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何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大家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无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张口结舌。
【剖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张口结舌”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年轻人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年轻人,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年轻人,三是韩国年轻人,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倘若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需要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常的作文练习中,大家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假如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能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材料】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居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将来,他按期称量,每回都是如此。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释说明:“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假如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瞠目结舌了。
【剖析】这则材料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它是“面包师听后瞠目结舌了”。“瞠目结舌”是贬义词,暗示了命题者对面包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做人要诚信,假如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势必被背叛和欺骗。
7、多向辐射法
有的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很多人和事,仿佛根本就没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如此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使用多向辐射的思维办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譬如,既能够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能够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有个鲁国人,善于织麻鞋,他老婆善于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专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如何能不穷呢?”
【剖析】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考虑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大家不管做什么事,都不可以脱离实质。这种立意有哪些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看法,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由于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需要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适当的联想,进行适合的推理、引伸。
“亏本买卖做不能”,“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看法。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买卖,要依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状况,也要依据需要与可能,那样就需要大家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8、舍次求主法
有的材料作文的材料总是会牵涉很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什么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什么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抛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以前,有位年轻猎手的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大家管它叫雁奴。它只须一发现异常状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非常困难。但,大家有方法,你目前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青年照着做了,雁奴发现青年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青年照猫画虎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被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这样再三,几乎所有些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目前,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青年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青年举起了枪……
【剖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青年、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抛弃青年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随便误解忠诚的人,由于被误解的人因此会舍弃忠诚。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如何解决呢?是坚持到底,还是舍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的考验。
9、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材料】
1、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好似一个充满魅惑力的圈套。当断臂的维纳斯出目前大家面前时,吸引了无数趋之若鹜的好事之徒。他们提出了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异想。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一种设计能获得常见的赞赏。
2、有一次,记者问棒球明星史蒂夫加里威:“你从来没哭过吗?”史蒂夫回答说:“是的,我从不掉泪。”记者又对他说:“我觉得你倒不如像大部分人一样,有时可以也掉掉泪,如此才能证明你是一个真的的人,一个有喜怒哀乐的人,一个感情丰富的男子汉。”
【剖析】这两则材料表面上看着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一剖析,学生就会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显然,材料一中的好事之徒和材料二中的记者都是求同心理在作怪。这就是这两则材料的一同点,据此学生可以确立如此的立意:(1)做事要克服求同心理;(2)不可用狭隘的经验看待世界和生活。
【材料】
(1)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掌握法语。
(2)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首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筹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剖析】
(1)五个材料都是讲伟大家在事业上都有所收获,这是材料的共性,假如就此立论,看法就缺少深度了。进一步剖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一同点,即年轻人年代就出成就,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征与前四位伟人不同。依据这个不同的地方可以立论:年青年代是出成就的黄金年代,但,年龄并非收获事业的唯一条件,重点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两则材料,一则是说极少有人能走过搁在山涧上的木头,一则是说小李演讲面对黑压压的人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两则材料从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未能如愿以偿,究其缘由都是胆小,缺少好的心理素质。由这个一同点,大家可以提炼如此的看法:①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要紧原因;②要培养好心理素质。
10、寻互补法
【材料】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我们的路,让其他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剖析】材料①“走我们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别人指导。两者哪个是哪个非呢?都非常有道理,但都只不过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备非常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方位而有非常合理。因此,可以提炼如此的看法:既要有“走我们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我们的生活的道路。
当然,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办法还有不少。除此之外,这类办法更不是孤立的,学生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几种办法。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法
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又说:“故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也,即作者立意之本意也”。古时候先贤以“帅”、“主脑”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文章中心的要紧用途。作文立意不准,则文不扣材,离题万里,满盘皆输。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乃是此种作文形式的重点一环。
那样,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该怎么样进行呢?我依据自己指导学生写作练习的实践,谈点领会。具体说来,给材料作文(主如果就议论文而言)的审题立意可分五步走。
1、读材料。
给材料作文的依据是材料,因此对所给材料需要认真研读,准确把握内涵、中心。由于所给材料的种类不同,把握材料中心的依据、办法也就有所不同。
1.材料是单一型(一则材料)。可以参考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把握中心。
例1:“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门可罗雀。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假如伯乐如此做,他付给伯乐一天的工钱。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非常快卖掉了,而且马价提升了十倍。”
【剖析】文中的人物有卖马人、伯乐和买马人(未点明),但主要人物是卖马人。中心事件是卖马人请伯乐帮忙,以好价格卖掉了一匹劣马。据此可以确定材料的中心是谴责那种不择方法欺骗其他人,从而谋取私利的人。
2.材料属正反对比型。应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概括;但中心总是侧重表目前正面材料上,反面材料只起到对比、衬托有哪些用途。
例2:“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剖析】三个和尚没水吃是由于不团结、不齐心;三个皮匠能顶诸葛亮是由于齐心协力。正反对比,中心明显: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假如只从正面材料入手,把中心理解为“群众是真的的英雄”,显然是盲人摸象。
3.材料是正面列举型。剖析这种材料,应找到所列人、事、物的一同点,据此确定中心。
例3:“蚕吃桑叶,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蜜蜂采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学习亦然。”
【剖析】这里列举的两类事物,一同点都是吸收、消化、革新;再参考后一句提示,材料的中心应该是“在学习上,只有广泛地获得常识,并领会理解,才能学有所得,有所革新。”
4.材料是反面列举型。
例4:“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剖析】这两个成语的一同点都是从反面揭示“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材料的中心应是:如不注意纠正小问题,就会铸成大错,导致重大损失。
当然,考场作文题所给的材料种类不止上述几种,这里只不过就文字性材料略加归类,借此说明了解材料、把握中心的一些依据和办法。
2、找角度。
在了解材料、把握中心的基础上,应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方法,广开思路,尽量多地探寻立意的角度。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则材料,因为理解的角度不同,得到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多找角度,也就是找出材料的多侧面意义。
为何要多找角度?给材料作文一般有“自选角度”的需要,假如不多找角度,则无所谓“选”;也就非常难保证理解材料中心及立意的准确适合。通常来讲,可以从材料涉及的人、物、事件入手探寻立意的角度。至于适合与否暂且不管,尽可能多找。
如上文例1,可以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抨击不择方法害人谋利的行为;也可以从伯乐的角度立意,批评名人为劣质商品作广告的错误行为;还可以从买马者的角度立意,指出盲从的后果。
对于正反对比型、正面列举型的反面列举型的材料,则应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从材料整体的角度立意。如例2、例3。
3、联实质。
材料作文有“联系实质”的需要,就是需要考生联系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解决实质问题。其目的是增强文章的针对性,防止无的放矢,空发议论。在这方面,也要运用发散性思维方法展开联想,找到与立意角度有对应关系的话题。
如个人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目的理想、意志恒心与对人对事的思想办法、看法态度;也可以由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联想到国家、集体的政治生活、经济建设与社会热门;还可以由现实想到历史,由中国想到外国,由个体想到整体,由正面想到反面,由现象想到本质,由缘由想到结果等等。
总之,要依据材料所提供的角度,广开思路,找到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联想要丰富,思想要明确。这一步不但立意所必需的,而且是选材论证所必需的。
4、立论点。
在了解材料、找出角度、联系现实的基础上,就能水到渠成,确立中心论点了。这是审题立意的重点一步。就给材料作文来讲,所确立的论点应该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1.“扣材”。
指所确立的论点需要是依据材料生发出来的。在引论部分对材料只字不提,就摆出论点;或置所给材料于不考虑,另选材料,并据此确立论点,这类都是不扣材的表现,不符合给材料作文的需要。
2.“准确”。
一是指论点应从材料的中心意义或材料的主要角度、主要方面引伸出来,而不是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次要角度、次要方面来确立论点。
如前所述,找角度尽可能多找,但并不是找出的所有角度都能立意成文。有一种建议觉得,既然是“自选角度”,那样从材料的任何一个角度立意都是可以的,只须言之成理即可。从一般意义上讲,此说也有肯定道理。事实上,在应考作文中,有些考生也是从材料的非中心意义、非主要角度、非主要方面来立意的。阅卷者出于某种考虑,也只好无可奈何地加以承认。但我觉得,从应考的实质来讲,还是扣紧材料的中心意义或者选择最能显示材料中心意义的角度来立意为好。这也正是命题者所期望的。
如上文的例1,最好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对例2、例3、例4这种综合性材料,应依据整则材料的中心立意。切忌抓住某一次要方面或片面只语,以偏概全立意成文。依据例4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而大谈腐败现象的害处,反腐败的必要性;由例3的蜜蜂酿蜜而联想到创造幸福生活的劳动人民;由蚕吃桑叶联想到辛勤育人的人民教师。这类都是由于未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意思,角度未选准而匆忙立意,致使驴唇不对马嘴,东拉西扯,让人啼笑皆非。
二是要找准立意角度与社会现实的对应点(即对应的话题)。联想到的社会现象、人物事件,并不是都能与选定的立意角度对上号,因此,也要认真选择。
如:例1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联系现实的对应点应是不择方法制售伪劣产品营利的人和事,而不是刑事犯罪、腐败现象等等。另外,还应尽可能选择自己熟知的话题,才能有话可说,写出真情实感。
3.“稳妥”。
指确立的论点要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看法。
如一分为二的看法、进步的看法、看主流的看法等。除此之外还要符合社会的道德准则,合乎情理。作为应考作文,关系重大。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不适合倡导用逆向思维方法立意以求新,还是顺向立意为妥。不然,或许会因为学生认识的局限,因而立意偏颇,看法过激。如此,整篇作为表达再好,也“不可问矣”。况且有些材料也不适合反向立意。大家显然不可以为卖马人的行为叫好,更不可以把南郭先生因“充”不下去而逃跑说成是有自知之明,这是强词夺理。
4.“鲜明、简洁”。
这是对中心论点表述方面的需要。在引论部分必须要单刀直入,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得到什么启示,悟出什么道理,告诉大家什么,必须要一语道破,直截了当。不可以啰里啰嗦、含含糊糊。论点的表述,一二句话即可。可以使用一定句式,也可以使用否定句式。句子要通顺,语气要畅通,语句要简洁。
综上所述,确立论点是对读材料、联实质、找角度的总结、综合,也可以说是前三个步骤的思维结晶。只有找准材料的角度与该角度与社会实质的最好对应点,才能确立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的中心论点。
5、拟题目。
题目与立意关系密切,材料作文题中又有“自拟题目”的需要,所以拟题目应为本文中应有之意,并作为审题立意的第五个步骤。可以如此说:文章好比人的躯干,中心论点好比人的头部,而题目则是人的双眼。“双眼是心灵的窗户”,那样题目则是文章的“窗户”了。因此,应该认真对待拟题目。
题目比论点更需要准确、鲜明、简洁。好的题目,或准确揭示文章主旨,或点明论述范围,或新颖别致,都能给读者留下好印象,吸引读者仔细阅读下文。题目的种类有论点型、范围型、感想型、比喻型、关系型、问题型等。
一篇文章拟哪种题目好,这没统一的规范。总的原则是紧扣中心论点及材料的特征来拟定。从应考的实质来讲,最好拟成论点型题目,有益于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中心论点确定的状况下,仅需把论点句照搬或缩简短一点即可。假如如此做有困难,那就拟成感想型,既方便又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