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介绍
荀子,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以下是我们带来的荀子介绍,期望对你有帮助。
中文名字:荀子
又名:字卿,孙卿,荀况
性别:男
所属年代:春秋战国年代
生平介绍
荀子,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师。名况,字卿。赵人。古书中多作孙卿,《史记》作荀卿。其生卒年皆不详。依据一些记载的推断,约在齐闵王末年,荀子曾到过齐,后离齐去楚。到齐襄王时,荀子又至齐,《史记》说他:“最为老师”,“三为祭酒”,表明他在稷下已是一位资历非常深的首领人物。楚考烈王八年(前255),楚相春申君以荀子为兰陵(今山东莒南)令。后又离楚至赵,赵以荀子为上卿。不久又返楚。秦昭王时,荀子赴秦,见到昭王和范雎。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前238),春申君死,荀子废居兰陵。其卒年当在此后不久。《盐铁论》以为李斯为秦相时荀子尚在则不确。
荀子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家学说,并有所进步,还能吸收一些别家之长,故在儒家里自成一派。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倡导性恶,和孟子的性善针锋相对。觉得人的本性是恶的,因而不可能有天生的圣贤;人性善是受教化的结果。在天道观方面,荀子受老子的影响,以为天没意志,不过是能成长万物的自然界,不可以决定人事的吉凶、祸福。提出人应该适应自然但也可改变自然,即所谓“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对礼非常看重。礼是指纲常和伦理道德,他觉得礼在调节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中起要紧用途。他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倡导以德服人,反对用强力来压人。王道的具体内容是礼义和仁政。他继承了儒家“为政以德”的传统,觉得治国应该“平政爱民”。他将君主比作舟,庶民比作水,觉得“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即提醒君主,假如聚敛、刑杀无度,就会遭到覆舟的报复。虽然他倡导治国要用王道或礼义教化,但也觉得完全有必要使用刑罚。所以荀子是礼法兼用、王霸并重,和他以前的儒家有明显的区别。荀子的学说思想,对西汉经学的进步产生过肯定的影响。如《礼记》、《韩诗外传》等书中部分内容即抄自《荀子》。因为荀子有的论点和儒家传统说法不合,故遭到后人指责和非议,如唐韩愈就说荀学是“大醇而小疵”。到宋代则为程朱理学(见理学)所不容,出现了扬孟抑荀的现象。到清代末年,梁启超、章炳麟等则对荀子的学说思想重新作出评价,一定了它在中国古时候哲学史上所占据的要紧地位。
《荀子》经西汉刘向编定,共有三十二篇。唐杨沦改为二十卷。杨氏以为书中的《粗略》到《尧问》的六篇,当是后人所作。按今人研究的结果,觉得书中如《劝学》、《王霸》、《性恶》、《天论》、《解蔽》、《正名》、《礼论》、《乐论》等篇,都要是荀子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荀子》一书有唐人杨□的注释。清代学者为该书所作的校刊注解工作不少,清末王先谦汇集清人的这类成就,作成《荀子集解》,该书是很多注本中最好的一种。近人梁启雄作《荀子简释》,内容简明易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