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与传闻
阴历2月初中二年级,这一天在民间称“2月2、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北方,2月初中二年级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下面为大伙带来2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与传闻,快来看看吧。
2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与传闻
依据气候规律,阴历2月初中二年级时,国内大多数区域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雨水也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成长,所以2月初中二年级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
龙是中国古时候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龙又是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2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蜇、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还有停针、忌磨等忌讳。
据《易经》中的说法,2月二这一天之前,虽然已属春季,但还蛰伏着,称之为“潜龙在渊”。这一天之后,阳气上升,春意隐约可见,故曰“见龙在田”。顾名思义,龙出现了,所有都开始脱颖而出。到了这一天,北方的迎春花开始露出笑脸,仿佛在告诉大家:春季真的来了。
“龙抬头”一说,最早见于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2月二,龙抬头,蒸元旦,祭馀饼,熏床炕……”至于抬头的为什么是龙,又为什么只与“2月二”有关,说法和故事就多了。
据了解,龙头节起来自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2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这一风俗还被发扬光大;每逢2月初中二年级,都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将来,“2月二”便定名为“农头节”。
“2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风俗的最早记载。
别小看这龙抬头的节日,这可是国内要紧的民俗节日之一。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2月二的风俗了。
相传,武则天废唐立周当了皇帝,惹得玉帝大怒,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大家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探寻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2月初中二年级这一天,大家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了解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将来,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2月二这一天,大家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孩子还念着:“2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些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在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常见把食品名字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这一天,其它风俗也不少,起床前,先念“2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2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些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双眼;有些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这种“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的民间故事,是古时候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古时候农业受天气制约的现实与耕者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民间觉得,龙是吉祥物,主管云雨,而“2月二”则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此时,正值惊蛰节气,国内很多地方已进入雨季。古人觉得是“龙”的功劳,加之不少地方又将“2月二”视为土地神的过生日,所以祭祀活动便名目繁多。
“2月二,龙抬头”这句话还来自天象变化。2月二这天夜晚,仰望苍穹,你或许真的会看到“龙抬头”的景象。
2月二龙抬头的故事和来历
农谚“2月二,龙抬头”,传闻古时候关中区域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2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阴历2月二,大家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2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常见觉得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2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2月二这一天,家家美容美发店都是客户盈门,业务兴隆。
龙头节的由来
据传闻,“2月二”最早起来自于伏羲氏年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2月初中二年级“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2月初中二年级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据考证,“2月二”的风俗始于唐朝。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2月2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相传在宋朝时,2月二被叫做“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过生日。到了元朝,2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2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大家风靡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事实上,“2月二龙抬头”的形成,除去中国先民对龙的崇拜以外,更多地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有关。相对南方区域而言,国内北方区域干旱少雨,地表水资源短缺。因此,大家祈雨的心理便折射到平时信仰当中,渐渐形成了“2月二,龙抬头”的美好愿望,盼望龙王爷可以赐福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对于“2月二龙抬头”,北方区域甚于南方。
老百姓是多么地期盼春季的喜雨啊!2月初中二年级到了,天上主管云雨的龙抬头了,给老百姓带来了丰收的期望。从此将来,雨水会渐渐增多,一年的好收获、好日子就此开始。国内北方广泛流传着“2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因此,这一天被称之为“春龙节”,又叫“春耕节”。
龙抬头有什么传统风俗
1、理发
传闻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2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好像这一天理了发,便讨了好彩头,一年都顺风顺水呢。
2、接“女孩”
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2月二,带女孩”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女孩”是不可以住在娘家的,初中二年级到娘家拜了年后也需要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2月初中二年级,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期,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最初,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3、引龙
在山西,非常重要的风俗是“引龙”,在晋西北叫“司钱龙”,2月二早上太阳没出山以前,家家户户都要提桶到河边或井边取水。
在豫东一带,阴历2月二的早晨家家必用炉膛里的灰在院子里及大门外打囤,即把草木灰放在长柄铁锨上散落成圆圈,然后圆心处放上不一样的粮食,这事实上是庄稼人对粮食丰收的一种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