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历史少年成语故事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伙都用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那样,你了解都有什么成语吗?以下是我们收拾的古时候历史少年成语故事,供大伙参考借鉴,期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无声无息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假如整天在屋里念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你在干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车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车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车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间能磨成细细的车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何不可以磨成车花针呢?”
“可是,你的年龄这么大了?”
“只须我下的功夫比其他人深,没办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非常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逃过学。天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难兄难弟
史料记载:“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文德,争之不可以决,咨子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太丘名陈寔,元方、季方之父也。”
颍川有个叫陈宴的人,自幼好学,办事公道。后来做了县官,更是廉洁奉公,百姓非常佩服他。他的大儿子叫元方,小儿子叫季方,也有非常高的德行。
元方后来被朝廷任命为侍中,又想让他当司徒官,但他不干,朝廷又封他为尚书令。由于陈宴、元方、季方的声望极高,当时豫州的城墙上,都画着他们父子三个的图像,让百姓学他们的品德。
元方有个儿子叫长文,季方有个儿子叫孝先。有一天,他们为自己爸爸的功德争论起来,都说我们的爸爸功德高,争来争去没结果,便一同来请祖父陈宴裁决。陈宴想了一会儿,对两个孙子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他两个的功德都非常高,很难分出上下啊!”两个孙子认可而去了。
哭竹生笋
三国时期,在吴国有一个叫孟宗的人。他非常小的时候爸爸就去世了,家失去了男丁,所以生活比较困苦。即便这样,他的妈妈仍然挖空心思让他念诗书,学礼仪,鼓励他结识一些念书人,以便以后出人头地。
有一年,县试时,各地的考生都到孟宗居住的地方来参加考试。有的考生贫困,没多余的钱财住客栈,孟母就请他们到她家住宿。她还缝了非常大的被子给那些考生盖。她说:“我的孩子仰慕你们众位的品德和学问,可我又没能力好好招待你们,只能做这点事表示对你们的敬意。”于是,孟母名声非常快传遍了各地。
孟宗是一个很孝顺妈妈的人。他了解妈妈含辛茹苦,才把他培养教育成人,所以心中对妈妈又愧疚又感激。
有一年冬季,孟母忽然病倒了,躺在床上很多天,什么东西都不想吃。一天早上,她突然对孟宗说:“孩子,真奇怪,我目前突然想喝点笋尖汤。”孟宗听说妈妈想喝汤,特别高兴,由于妈妈已经几天没吃东西,身体愈加衰弱了。不过他立刻又发愁起来,由于当时正是寒冬,而竹子要到春季才会发芽,到什么地方去找竹笋呢?孟宗想着想着,不觉皱起眉来。孟母见儿子这副表情,便说:“哦,我大概是病糊涂了,这节气什么地方来的竹笋呢!算啦!”
孟宗立刻告诉妈妈:“你不要着急,我会尽可能想法找点笋尖回来炖汤给你喝的。”可是他心中又想,答应起来容易,可是近期这两天这么冷,寒风呼啸不停,动物全在冬眠,花草树木离出芽成长还有一段时间,我怎能找到笋尖呢?可是一想到妈妈要喝笋尖汤,他立刻来了力气,于是扛起铲子、锄头,冒着风雪向山中走去。终于走到了一个竹林。当他看到白雪像地毯似的厚厚铺了一地,愈加心惊:“天哪!几乎连青绿的竹叶都看不见,上什么地方去找新笋尖呢?这实在是做不到的事情呀!老天爷,可怜可怜我吧!我妈妈病得那样重,如果是找不到笋尖炖汤给她喝,那我可一辈子也不可以心安哪!”他想到妈妈正在病床上期待笋尖汤,鼓足勇气对自己说:“我挖一挖试一试吧,我可以一寸一寸地挖,到挖着笋尖为止。”
寒冬腊月,土冻得像铁一般硬,他吃力地一铲铲挖下去,一直累得筋疲力尽,仍然看不到半点绿色的笋尖。孟宗挖不出竹笋,又想着病床上的妈妈,不由得对着土坑哭了起来。哭了好一阵子,当他睁开泪眼往地上瞧时,不禁吃了一惊。原来,他面前的冰融化了,竹根四周的冰土都变成了软泥,软泥中居然有几个绿尖顶冒了出来!
“呀!笋尖啊!笋尖啊!”孟宗惊叫起来,心想:这不会是做梦吧?他连忙弯腰去拔,拔出一个,摸了摸,哈哈,心中窃喜。原来真的是新鲜笋尖!妈妈的愿望终于可以满足了!问题是,刚刚还什么都没的土坑,如何会在忽然间长出新鲜的竹笋来呢?太不可思议了!难不成是上天的赏赐?“嗯,肯定是的!”孟宗对着上天叩首说,“谢谢老天爷!”
孟宗挖出土坑中的笋尖,赶回家去做笋汤。孟母看见儿子拿了竹笋回来,也很吃惊。她喝了儿子给熬的笋汤之后,病没过多久就痊愈了。
后来,孟宗愈加努力念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者,并且当了朝中的大臣,做了不少好事。
百发百中
在楚共王时,有一个善射的人,名叫潘党,能每箭射中箭靶的靶红心。养由基对他说:“这还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以外射中杨柳叶子,才算差不多了。”潘党不服,当即选定杨柳树上的三片叶子,并标明号数,叫养由基退到百步以外,顺序射去。养由基连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号叶心,第二箭中二号叶心,第三箭中四号叶心,很准确。
形容射箭技术的高明,因此叫做“百发百中”。“百发百中”这句成语,今天常用来形容神枪手的射击技术,还可以用来比喻料事必中和谋事必成。
天下无双
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后,怕哥哥魏王追究,避居赵国。他听说毛公和薛公非常有才能,便去邀请。但两人不愿来见。他打听到毛公藏在赌徒中,薛公藏在卖酒人家,便去寻访,终于结识了两人。
平原君了解后,说:“以前听说信陵君为人天下无双,今天看来他行为荒唐,徒有虚名!”信陵君说:“既然平原君耻笑我,那我该离开这儿了。”平原君了解说错了话,向信陵君谢罪。信陵君名望更大了。
这个时候秦国出兵攻魏。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怕魏王追究他的窃符之罪,不愿回国,并告诫下人:“哪个为魏王使者通报,处死!”只有毛、薛两人冒死进言:“秦灭了魏,公子国破家亡,如何见天下人?”信陵君立即省悟。信陵君回到魏国,魏王把上将军的印信授给他。信陵君率齐、魏等六国兵将,大破秦军。他威震天下,被誉“天下无双”。
这个成语源于《史记信陵君列传》:“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天下无双”作成语,形容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回天之力
张玄素任景州录事参军时,唐太宗召见他,询问他为政之道。张玄素说:“隋炀帝喜欢请教。
公孙丑问:老师,脍炙和羊枣,哪一样美味?孟子说:当然是脍炙美味啊,这世上没哪一个人不喜欢吃脍炙的!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美味,那样曾参和他爸爸一定也都爱吃,为何曾参不戒吃脍炙,而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伙都爱吃的;羊枣的滋味确实比不上它,但羊枣却是曾皙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就好比对长辈只禁忌叫名字,不禁忌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些。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了解了其中的道理。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就是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引申出来的,原意是指每人都爱吃的美食,后来大家常用它来比喻每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