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年味作文
有关年味作文要如何写,才更标准规范?依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出色的有关年味作文样本能叫你事半功倍,下面推荐【有关年味作文】,供你选择借鉴。
有关年味作文篇1
年末将至,新年忽而以后,刚陪学生们学过了学界泰斗——老舍《北京的新年》这篇课文,提笔及思,我儿时新年的支支片片像过电影般向我袭来。
儿时的新年是“寒酸”的。
课文中讲到“腊月二十三年过小年……这一天,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形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孩子子们最喜欢。”大家二十三也要吃糖,但只有长方形的糖,上年沾满了芝麻粒儿,奶奶说这叫“灶糖”,敬灶公公的。“灶糖”一包七八根,每根近20厘米,分粗细两种,我家只买细细的,由于细的“灶糖”要比长的实惠五毛钱。我还记得那个时候爷爷奶奶一直在咬下一口后大家兄妹仨吃,那时小不懂事,哪了解爷爷奶奶是不舍得吃啊,便一把接过糖有滋有味地吃起来,要了解平常是没钱买糖吃的。而现在给我的学生讲到这里时,他们有些满不在乎地说这糖不美味——粘牙,有些笑哈哈地说他不要吃——怕得糖尿病。目前国家富裕了,孩子们平常吃得好,哪还去吃这类“灶糖”。
课文中讲到“除夕真热闹……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我和弟弟妹妹那个时候确实挺渴盼春节呢。春节了,家人会给大家买新衣服,这衣服在除夕那晚是断断不舍得穿的,要等到大年初中一年级,早早起来,很难抑制住开心穿上新衣,给大爷、二爷、伯伯、叔叔们端饺子,互送祝福。目前的孩子们呢估计对新年买新衣也没那样多期待了吧。譬如我的孩子,在平常里一直在他们需要新衣前已备好几身衣服,所以他们也没了新年必须要穿新衣的感觉。
然后,尽管这样,儿时的新年亦是甜蜜的。
由于了解日子过的清苦,所以渴盼新年里美味的好穿的。渴盼着渴盼着,记忆就深邃了,人更亲近了。待到日后长大了,更能领会长辈们的爱了。而大家也更知恩回报了。那时没手机,一家子就围着个火炉看电视,偶尔你一言我一语地评论评论电视里面的内容,屋里弥漫着简单而又幸福的笑声。而今,大家做父母了却都成了“低头组”,与冷冰冰的手机屏幕“聊”得不亦乐乎——逛不完的朋友圈,打不完的游戏。偶尔的笑声却是在朋友圈里看到了多美好笑的视频。要么说,目前的年味淡了呢。
最让我回味地还是那记忆当中虽“寒酸”却又甜蜜的新年。
有关年味作文篇2
在闲聊的时候,妈妈常跟我提起以前她小时候的新年,我总会感觉,平淡的日子加上新年二字,无声无息掩埋了平时里的无味。目前的新年,虽然与以前有的不同,但都各具特点。
新年的帷幕总是由大街小巷的灯笼,家门口的一幅幅对联,一张张“福”字慢慢拉开。但这仿佛却像以往的新年了,目前的新年有时仿佛平常一样,直到走亲访友才有一丝新年的味道。
除夕这一天是特别要紧的。在这一天大家筹备辞旧迎新,吃团圆饭。那天总有很多美味的,最叫人期待的也就是那天了。当饭菜端上桌冒着热气,家庭职员齐聚一桌时,拉近了大家之间的距离,虽然许久不见,但却不感生分。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刻,无非就是一家人坐在一块,谈天说地。在这一天中,最快乐的就是收到压岁钱了,要紧的并非钱的多少,而是大大家对未成年晚辈的一种祝福。目前发压岁钱的方法也与平常不相同了,大家总会有个家庭群,吃好饭一块在群里抢红包,作为还没有成年的小朋友就只须负责手气好一点就好啦,只进不出也是飞快乐啦!
以前的家乡遇见新年,每家每户都会换上新衣服,然而由于一件新衣服就能开心好几天,妈妈对我说,她以前最喜欢的就是春节,由于那样才能穿新衣,吃很多平时吃不到的东西。一家人平时聚不到一块,在那天,就会聚在一块吃团圆饭。吃好饭后,必不可少的就是烟花爆竹了吧,小一点的孩子追逐打闹放着烟花,燃着爆竹。当夜愈加深,直到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绚烂的色彩照耀着大地,仿佛白昼通常,仿佛也在祝愿着新的一年。
目前的家乡,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过着现代化的新年。即便大家不在春节的时候都能穿新衣,虽然城市中目前并不会响起烟花爆竹的声音,但大家却可以去赏析漂亮的灯会,还有不变的春节联欢晚会。有时晚上亲戚们聚集在一块吃团圆饭,晚饭也十分丰盛,样样俱全,大伙相互举杯祝福在新的一年中工作顺利,学业进步,阖家欢乐。科技愈加发达,每一个人几乎都有一个微信,让大家在平常也能联系到彼此。
新年的到来,让思乡的亲大家把团圆的盼望变为现实。以前我非常不解为何只不过春节却有这么多繁琐的传统,还要用很长时间的时间回家,而仅仅只不过吃个饭。目前我了解了,新年是在外的人想家的情怀,看上去短暂繁琐的一种传统,事实上却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新的一年,也就在亲大家美好的祝愿下开始了。
有关年味作文篇3
“一眨眼又是一年”,除夕上午在家门口撕下旧对联,贴上新对联的时候像往年每一年这时一样发出了如此的感叹,对于多愁善感的我来讲,每到辞旧迎新,岁月替换的时候我都会感觉时光匆匆,都会有一种感叹中又带有几分欣喜的感觉。
想想我是一个多么幸运的人啊,从小到大一家人都没背井离乡,没只有春节才能回故乡相聚团圆的苦楚;又想想我又有几分不幸,一年到头都生活在一个地方,家人不曾少见,亲戚常常往来,倒没了团圆的开心,而且最好看的家乡总是是景色秀丽,我又没了像有农村老家的人可写的最好看的家乡。可再细细思量,这在身边的家乡,这从未离开的家乡,这有几分市井的生活倒也耐人寻味,闲情逸致,我这土生土长的南宁区人也应该骄傲骄傲,珍惜身边的最好看的。
这家乡的年味,我感觉最好看的好的日子还是以前小时候在人民西路的家,过起年那才是真真儿的年味。非常了解地记得,每年除夕前一天,天没亮的时候,奶奶母亲和几个亲戚就在客厅里开始包粽子,备下年货,我特别怀念那时什么吃的东西都自己家里制作。而且那时我家挨近水街,常闻热闹,到了年关,水街更是热闹非凡,让我怀念除去热闹,还有南宁的特点,譬如那街上萦绕耳旁的都是白话,又譬如卖的大多是南宁的特点食品,那五颜六色的粉利,那绿油油的粽叶,还有那晶莹剔透的粉饺和白白的粉虫和肠粉;还有我最喜欢吃的马蹄糕。
要紧的不止是美食,还有寄托在这类特点上的感情。
现在虽然已拆迁,以前的水街也面目全非,但目前住的小区也不缺少年味;尤其是目前的春节时的炮声和烟花。春节那几天断断续续或震耳或清脆的炮声不绝于耳,除夕的下午,虽然街上已冷冷清清,大家都团圆于家里,可却洋溢着喜庆的炮声,那时便是第一轮放炮的高潮,伴着黄昏,伴着团圆饭。到了快12点的时候,那才是放炮的大高潮,炮声、烟花色、寒暄声不绝于耳,大家都在以新年第一炮来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身体健康。楼道里,楼道下,近处,远处,炮声一波高过一波,一声响过一声,炮声由远到近,重重叠叠;嫌恶这炮声的人,譬如我母亲便称之为轰炸声,而我每到新年的这时都会在阳台浸身于这“轰炸声”中,眼里闪烁着天空上的烟花,耳中独听着轰鸣的炮声。
有关年味作文篇4
牛年到,牛年到,牛年春节真热闹,大人庆丰收,孩子放鞭炮。牛年真好,金牛奋蹄,牛气冲天,我必须要在牛年在学习上获得更好的成绩。父母为了鼓励我,在牛年进步更大,特趁牛年新年放假的机会,决定带我回衡阳爷爷奶奶家春节,我特别高兴。
旧年30上午,舅舅、舅妈开车从益阳赶到长沙,接了爷爷、奶奶、德德哥哥和我赶到衡山舅爷爷家,父亲、母亲也从株洲驱车赶到衡山和大家会合,舅爷爷、舅奶奶全家很热情的接待了大家,招待大家吃了很丰盛的中式快餐,同时还给我和德德哥哥打了红包。下午,舅舅、舅妈携带德德哥哥驱车去耒阳春节,大家先把爷爷、奶奶送到衡东小初,大家给老奶奶、舅爷爷、舅奶奶等拜年,他们很热情的接待了大家,并给我打了红包,还留大家吃晚饭,由于大家要赶到衡阳去和爷爷奶奶团聚,所以大家谢谢了他们。父亲、母亲带我驱车赶到衡阳,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弟弟早就等在门口欢迎大家,尤其是弟弟很欢迎我的到来。晚餐的团年饭安排在酒店,既丰盛,又热闹,大人都给大家孩子打了大红包,大家特别高兴。吃完晚饭将来,我和弟弟一块在阳台上放鞭炮,哇,弟弟家的鞭炮可真多,有摔炮、刮炮、冲天炮、“爱国者导弹”……我第一玩的是“爱国者导弹”,我扯开纸,找出引线,点燃引线,过了一会儿忽然传出一声“轰”,威力真大,我被吓了一跳,弟弟看见我的样子,大笑起来。后来大家一大伙子围坐在电视机旁,一边品尝着各种果品,一边观看春晚,牛年春晚的节目真棒,给我留下最深映像的节目是赵本山主演的“小沈阳”,把大家全家都逗得捧腹大笑。当牛年钟声敲响后,全城鞭炮齐鸣,热闹非凡,象征着牛年大吉。这个时候叔叔、阿姨带我进了书房,我打开电脑,哇!他家的游戏可真多,都是我喜欢玩的,我选了个我最喜欢的游戏,我玩的津津有味,直玩到天明,我才睡觉。由于父亲、母亲要加班,初中一年级吃完中饭后,大家就赶回了株洲。
牛年新年我过得既热闹,又充实,真是感慨万千,在牛年,我要加倍努力,认真、刻苦学习,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
有关年味作文篇5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元日》大伙肯定很熟悉吧!他所描绘的就是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放炮迎新的热闹场面。
除夕之夜放鞭炮这好像是一种不会让人忘却的传统。从我记事之日起就对每年除夕凌晨12点的炮声记忆深刻。这是为何呢?由于在这一时间点里每家都会放开门炮辞旧迎新,在新年里讨个好彩头,你能想象上百花炮声在空中此起彼伏地爆炸,那种光亮,那种声响,怎一个震惊了得呀!即便你熬不到这么晚,相信这震耳欲聋的炮声还是会把你叫醒的。
每年除夕,爷爷、伯伯、父亲都会按时从被窝中爬起来放鞭炮,对他们而言,这已是维持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习惯了。他们无需闹钟,却一直那样准点,可能是他们的心想法知新年的气息比大家更早更准吧!
我一直觉得,乡下的年味儿比城里要更浓些,由于这份“美味”中加了更多调料,纯朴、感恩与真诚。城里的路旁商店张灯结彩,这是他们对新年的期许,期望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步步高升,但这其中不乏有的应对之意,过多花哨的装饰只不过随了大流,迎合年代进步的需要。相比较而言,乡下人家门上贴的`春联更有含义,这类春联并不昂贵,并不华丽,却寄托了一家人对新年的美好期待,都说平凡之中见真情,春联不也是这样吗?
年味儿要与家人一同推荐,所以除夕也就必不可少与家人共进晚餐。伴随经济的进步,生活质量、物质需要的提升,“年夜饭”大家更沉迷去餐馆吃。一家人在餐桌上有说有笑,吃着现成的饭菜,吃完结账就能走了,便捷、快捷,何乐而不为呢?但在乡下大部分人家都是在家吃,即便比不上餐馆菜品的美味,但这是家人亲手烹制的,里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即便比不上餐馆用餐的便捷,但与家人一块劳动是快乐的,充实的,享受的。大家吃的不是美味,是氛围。只须一家团聚,一块吃饭,我相信,无论饭菜的丰盛与否,大伙都是快乐的。
吃完年夜饭做什么呢?答案当然是看春节联欢晚会了!虽然目前对春节联欢晚会的建议褒贬不一,但依旧不减低大家对春节联欢晚会的热情,非常早就开始关注春节联欢晚会了,除夕晚上8:00,春节联欢晚会终于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一家人和乐融融的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春节联欢晚会,说说笑笑,体味春节联欢晚会带给大家的乐趣,等待零点钟声的敲响。
除夕,除旧迎新。年味儿,充斥心田。期望大家可以在新年中过的更轻松、更舒适、更愉快。如老虎般虎虎生威。
有关年味作文篇6
说起年味儿,小朋友都会想到熬肉、炸丸子、包饺子、穿新衣,我家的年味和其他小朋友家不同。
今天我的好朋友涵涵来找我写作业,每次我写作业时,母亲都会放手手中的活,默默地陪着我,她练字,我学习。我看到母亲今天没练字,就好奇地问了母亲,母亲说:“近腊月,年就愈加近了,我在整理红纸。”涵涵好奇地问:“阿姨,这是在做什么呀?大红纸折过来折过去的?”母亲说:“筹备写春节用的春联呢!”“首次见写春联的,你们家不买春联吗?”涵涵反问道。“大家家都是贴手写春联,如此才有年味儿,母亲说过,春节的仪式感不可以丢,手写的春联,红纸黑墨,非常有感觉。”母亲在旁边边听边说:“其实,春联最早并非目前这种形式的,它是来自于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就是后世俗称的‘桃符是镇宅驱邪的。伴随大家对音韵和格律研究的深入,对仗的文字开始很多出现,对联就出现了,挂桃符就渐渐演变成为贴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咱们中国人,从宋代开始手写春联,明代开始,由于朱元璋极力推崇写春联,所以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写春联,贴春联风靡,然而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每逢春节,家家户户的门前手写的春联愈加少见了,都变成了金光闪闪的印刷品。印刷字体雷同,内容千篇一律,一眼望去,我家与你家贴的没什么不一样,手写的祝福被整齐划一的工业印刷品取代,这不可以不说是中华传统民俗的一种缺失。你两个说是否?”听了母亲的一席话,我和涵涵一块点了点头。我和涵涵睁大双眼看着母亲拿出笔墨纸砚,筹备写春联儿了,看着母亲一笔一画的写起来,不一会儿就写了一副好看的春联,涵涵看的瞠目结舌,她小声地、吞吞吐吐地对我母亲说:“阿姨,我父母不会写毛笔字,大家家春节都是买对联,你能给我家写一副对联吗?”母亲停下手中的毛笔,抬起头笑了笑,说:“好呀,孩子!这副刚刚写好的春联,吉星高照家富有,大地回春人安康。牛年大吉。你喜欢不?”涵涵开心地直点头:“没想到今年大家家也有手写春联贴,我也要和你学写字。”“好呀!那阿姨就再送你一副----牛耕福田四季春,牛转乾坤新机运。牛年大吉”
大家开心地连蹦带跳:“好呀!好呀!贴手写春联才更有年味儿!”
有关年味作文篇7
【新年的枣花馍】
初中二年级回娘家,这是河南东部区域新年串亲戚的规矩。串亲戚要带“四样礼”——大馍、小馍、糕点果子和油条。目前,人民生活富裕了,这“四样礼”就变成了名烟名酒和进口水果。但礼品再丰盛,都不可以少了大馍和小馍。在豫东的风俗中,大馍和小馍的象征意义就是粮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粮食是非常重要的礼物。新年伊始,闺女、女婿携带外孙要把最好的粮食送到亲人家,娘家人回赠的礼品中,非常重要的一样就是枣花子。
枣花子是由小麦面做成,用红枣做点缀。我还见过一种叫做面龙的枣花馍,长长的,如盘龙样弯曲,龙身上画了不少符号,龙头上镶嵌了两粒红枣,十分威武。
馍好蒸,面难发,酵母更难做。临近新年,气候变冷,做酵母时,要把玉米糊放在笼屉上先蒸一下,待蒸熟了,再放进老酵头搅拌均匀,放在锅边灶沿,或是盖上一层棉被,让其自然地发酵。等面团发得如水一样四溢的时候,从面盆中挖出来放在案板上,掺进面粉盘成一团,软硬适度,就能揉馒头剂子上锅蒸了。
做大馍的过程很简单,在蒸好的馒头上均匀敷上一层生面,在最顶端放上一颗红枣,放入锅中第三蒸熟就好了。这样多次重复,一层层地敷上去,一层层地蒸熟,可以参考需要蒸出大小不一样的大馍来。我儿时,过去见过新女婿首次上门带的大馍,用一大块红绸布包裹着,大馍放在一个直径二尺的玉米秸秆做的锅盖上。这种大馍另有一名,叫“馍山”,意思是把如山一样的粮食给老岳父送来了。
做枣花子就没那样容易了,要先把生面揉成一个个称之为“面剂子”的长条,然后用面剂子盘成一个个的圆圈,中间放上一颗红枣,就像是莲花瓣中坐着一位富态的佛爷。最后,通过揉搓、挤压等方法把海量“莲花瓣”连接起来,放入蒸锅中蒸熟,一个好看的枣花子就能出锅了。枣花子多种多样,做法不一,我说的是最基本的做法。如新女婿首次到老丈人家带的超级大馍,老丈人当然要回赠更大的枣花子了——也要如锅盖一样大,除去一个个的“莲花瓣”,里面还有“多子多福”“早生贵子”的花样。这时,枣花子就不叫枣花子了,而是叫“枣山”。由于新女婿送来的是一个“馍山”,老丈人回礼一个枣花子岂不看上去小气?
由于枣花子是回赠给晚辈专用的礼物,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大家老家有句俗话,叫“要饭的不要枣花子”,有不吃嗟来之食的意思,没钱人要穷得有志气,即便讨饭也不愿做晚辈。
枣花子是一种传统文化,也传承了中华民族性格中那种不屈的犟劲!
有关年味作文篇8
打开车窗,我微微吮吸一口,满是乡间雪后的清凉与芳香,像是大地妈妈陈酿多年的好酒在今日赠予我与自然。一路颠波,大家终于踏上了故乡的土地,瞧见那棵镇守小村的__脖子大树依然岿然不动地屹立在村口,曲折蜿蜒的小径依然躺卧在无尽的旷野里,而那红灯笼,红春联与热情的乡大家成了小村的点缀,把我亲爱的故乡装点得美得不像话。我第三微微吮吸,满是故乡的味道,满是年的味道。
“新年好啊!”奶奶在小木桥的那头向大家招手。
“新年好!”大家在桥的另一头也欢欢喜喜地回了一句。
今天是大年三十,刚回到老家,收到一句平凡又温暖的祝福,看到一家子的人早已安详的坐在屋前,有说有笑,整个小村庄都浸没在懒洋洋的喜悦中,我心里不由得生起一份踏实的喜悦与小小的激动。
“哒、哒、哒……”,一阵熟知的脚步声从厨房传来,果真,是爷爷。他抱着一顶陶坛子向大家走来,把它轻轻放在圆木桌上,拈起坛口的塑料膜,慢条斯理地掀开。猛得袭来一阵刺鼻清凉的味道,霎时间绊倒了我的思绪——也是大年除夕,我哭着闹着,不想吃那刺鼻的“怪东西”,爷爷把我拉到旁边,敲了敲那坛子,这是姜,可以‘去臭气,通神明’。我呜咽着含下一片姜,辛辣涌上腮帮,直接闯入心里,闯到我的全身。原本怕冷的我一下子暖和了起来,膨胀了起来。我还记得那年除夕,整个屋子里一下子喧腾了起来,充满姜的咸辣与年的热烈。
哦,我才想起:春节了,要吃姜了。用筷子夹上两片,还未送到嘴边,就叫人垂涎三尺,无法抗拒。含到嘴里轻轻一咬,姜汁迸射出来,再用舌头一抵,熟知的咸辣姜汁刺激到我的味蕾,刺激到我的神经。我猛得眨眼,太辣了,辣得我眼泪憋了出来,又大口大口地呼吸。
身旁的大家被我逗得“咯咯”的拍手嬉笑。那一刻,我分明能了解地捕捉到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泛着淡淡的红晕每一个人的眼眸里透露着他们的欢乐,我分明能了解的听闻到掌声、笑声、谈话声都细细嗦嗦地齐聚一堂,都畅游在咸辣咸辣的姜味里。
我实在忍不住,张大口更畅快地吮吸,吮吸着姜味,吮吸着浓烈的年味。迷迷糊糊里,我静静地依偎在椅上睡了过去,大概是年味这东西太温顺,引我直入梦乡。但,我依旧悟得了解:年味,不过就是春节重回故乡时的眷恋,收到祝福时的温暖和与一大伙子团聚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