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高校学科专业调整的话题频上热搜,有关新闻显示:2022年,各高校新增备案专业1641个、新增审批专业176个,撤销专业925个。
透过数据的增减,大家可以从中窥见学科专业成长和进步的规律。
改革不断推进。那样,高校学科专业的调整,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哪种影响?
采访了有关高校教师、学生,一块听听一般人的故事。
消失的专业
90所大学撤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词条上热搜时,在浙江一家国有企业上班的刘禹忍不住跟评:大冤种专业毕业生在此!
2007年,刘禹在浙江县城参加高考考试,分数高出文科重点线17分。在连报三个学校没被录取后,她被调剂到北方一所双一流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啥是公共事业管理?刘禹拿着《高考考试志愿填报手册》询问周围人,大部分都摇头。长期在外做业务的爸爸妈妈,期望女儿别像他们如此折腾,朴素地从字面去解析,听上去像个政府部门管理岗位,考公务员会很容易吧?
像刘禹如此的高考考试生,适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高校异军突起。21世纪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引入中国,仅2000年到2004年,开办该专业的院校数目就从57所增至300多所,每年平均增长率超越40%。
进入大学后,等待刘禹的是常识大杂烩,几乎整个学院的基础课都得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再到统计学、宏观经济、法律等等,最忙的是大二,几乎整个学期都满课,共修二十多门课。
与蓬勃发展的专业开设状况相比,另一端却是学生所学无所用的落差。刘禹连续几次在毕业应聘中碰壁,泛而不精的管理学科并不让人力市场买账,企业HR明确告诉她,更想要文秘或中文专业。
那考公务员呢?刘禹发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报的岗位有限,要么就是三不限岗位,角逐激烈。
有一次乡镇考试,我已经考到140多分还是落榜,换到其他岗位早就上了。揣着这份万金油文凭,刘禹又辗转做过记者、私企文职,直到在一家国企的党办站稳脚跟。
华中科技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曾发布就业建议,觉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规模和进步速度,已超出国内公共管理体制、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节奏,供大于求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核心竞争优势不强,就业方向不清楚,缺少不可替代性。
同样在武汉高校就读管理专业的张琪,有着和刘禹颇具镜像版本的故事。2014年毕业季,班里多数同学找工作很曲折,校招时,同学连续应聘二十多家公司,最后入职某旅游平台,而且工作内容是做活动、与企业对接。其他同学,所做工作和本专业也基本不有关。张琪最后去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直到目前都留在西藏的事业单位。
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兴衰史,可以窥见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中呈现的规律。它们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开办,堪称当时的现象级网络红人专业;办学本钱较低,在高等教育扩招背景下成了竞相追逐的热点专业,但后期,这类专业对经济社会结构人才需要变化的灵敏度不够、前瞻性不足,因供与需脱节而被淘汰。
专业的冷与热,还体现着经济进步的强周期性。譬如,改革开放后的基建大进步期,国家每年投入不少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上对相应人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但城市建设基本饱和、行业增速减慢,也影响着土木工程、建筑学等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环境。
国家深化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传统专业成长出新的枝条,触达到行业更细分处。以产业需要为导向,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设置上,重视融合自动化、信息化,以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现实需要。
我通过学习信息化、自动化技术,最后顺利转型。黑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土木专业研究生毕业的李帆,在地产行业工作一年后,2022年顺利转行,他目前是地铁、隧道等工地智能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职员。
专业撤销后,教师何去何从?
日前,教育部等印发的《一般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策略》提出,到2025年,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的专业布点,力度之大不言而喻。
在优化调整学科的浪潮中,专业课教师是最受冲击的人群之一,有人积极拥抱变化,做出调整,也有人仍在苦寻出口。
2021年毕业季,烈日灼灼。国内某地应用型高校八零后副教授郑文斌,远远看着操场上,毕业生们抛起学士帽、拍照合影,心头百味翻涌。有学生跑来问他:老师,将来大家回母校,再也看不到化学专业了?
化学专业被撤销,不过是久悬的靴子终于落地。早在5年前,学校就有风声传出。在校领导和教职工交流会上,郑文斌意识到这是学校办学定位及专业困境博弈的结果。
郑文斌翻出一条今年3月份江苏某市的招聘启示对记者说,各地高中化学教师招聘条件中,本科生不再拥有竞争优势,有的招聘中已明确需要研究生。该校当初开设化学专业,本意是培养高中化学教师,但成为高中化学老师的毕业生连续多年不过寥寥几人,这违背了专业设置的初衷。
除此之外,国家有关文件提出引导部分地方一般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主要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区经济社会进步,明确不相同种类型的院校可以采取不一样的改革方向。
2017年,该校停招化学专业学生;2021年,该专业最后一批学生毕业;根据教育部规定五年未招生的专业需予以撤销,2022年,这个专业消失了。需要说明的是,只不过整建制的专业课撤销,但教师可以继续开设基础学科的公共课程。
2022年7月,郑文斌隔壁学院,教授某专业课的九零后博士、讲师张秦,正式送走他所在专业课的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毕业生。
学生离去,教师何去何从?历程短暂的心理落差后,张秦重新找到自己地方担任公共课教师,讲课内容和我原来专业有关,我花了一个暑假备课、拟定教学计划,非常快适应新身份。郑文斌则接到了另一个学院伸来的橄榄枝,成为同学科相近专业课程的老师。
转换教职身份并不难,难的是转型之后的营业额考核、职称评聘。
张秦供职的高校年度教学营业额考核中,教师根据考核结果分为A、B、C、D、E五个等级,所考核维度根据公共课、教改、科研核算营业额点,专业课教师可通过学科建设、课程平台建设等加分。没专业课可教的张秦,在这方面无处入手。
对高校科研型教师,论文和课题是安身立命的硬通货,当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张秦,和应用型科学或偏实验科学方向的新同事,被放置在同一场域角逐,学科差异的缝隙被放大了:基础理论学科提出新看法是很不简单的,一般一年只能出1-2篇论文;但应用型学科研究者可以发3-4篇,而且这个范围的研究职员多,被引用的机会多,论文的影响因子更高。因科研营业额点比不过同事,年度教学营业额考核中,他同样不占优势,长期来讲还会干扰到职称评聘。
张秦要从困境中突围,需要学校打造完善科学、合理、公正的退出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进步与策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教授觉得:一方面,高校需引导教师在就近学科,拓展新专业的教学和研究,提供访问学者等学习机会,给转型中的教师留出缓冲地带,提供心理辅导、情感疏通帮助应付变化;其次要打造更全方位的教师评价体系,拓宽教学、教学科研、科研等赛道,使分流的教师有更多职业进步通道和机会。
此前,马亮在调查中发现高校教师讲课内容的滞后性。此次改革,也是行业与教育之间的双向奔赴,行业反过来推进着高等教育改革,包含师资结构调整和课程内容改革,对于教师而言,也需迭代更新常识体系,准时适应学科交叉型、综合型的教学新需要。
安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讲师孙宜南告诉记者,教了11年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管理软件专业被撤销后,她和其他7位老师在学校支持下,借助两个寒、暑假与课余时间,自学、出去学,重建关于分布式数据存储、处置的常识体系,已顺利转为数据科学与云数据技术专业课的教师。回看过去的两年,孙宜南感慨,没什么行业范围会千篇一律,象牙塔里也是这样。这条转型的道路走得困难,但总算蹚过来了。
也要往前看二十亿光年
高校专业的动态调整,并不是中国高校独有,其他国家有哪些经验?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学者。
学生入读率是德国研究性大学专业调整的要紧原因之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教授杜卫华曾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他告诉记者,2015年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对学生入读率不高的专业进行撤并。学校从17个学部(学院)微缩成9个学部(学院),如文化学部汉学专业调整为文化社会和教育学学部的亚非研究专业。
那样德国怎么样新增专业?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应用型大学研究院院长、德语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徐理勤研究员介绍,德国每个联邦州每隔10至15年制定高等教育进步规划,明确整个联邦州高校专业设置及布点。在此期间,高校要新增专业,要向州政府提交申请,说明必要性、可行性与经费投入方法。假如新增专业无需州政府额外拨款,会很容易获得批准。
徐理勤研究员察看到,近年来德国常识经济进步迅猛,出现很多学科交叉行业,且呈现高度专业化趋势,因此,应用科学大学灵活设置拥有鲜明行业特点的小口径专业,并在专业下设置不同方向满足行业需要,譬如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的乳制品技术专业、食品包装技术专业,就与当地食品行业的进步相吻合。
在美国,为防止新增专业叠床架屋,高校需在申请新专业时说明,该专业与其他州内公立高校已有专业或相同种类专业相似、差异之处,并提供有关证据。假如专业重复,政府则拿出调控方法俄亥俄州政府就曾发布过通告,要砍掉该州两所临近公立大学重复设立的部分专业,这两所大学的280多个专业中,重合专业达49个。
此次国内高等院校学科专业调整中,有学者注意到,大规模被撤销的专业,正是二十多年前一哄而上、火热开办的专业。联想当下,很多高校竞相开出的新兴专业,不免叫人忧虑是否有必要同新职业亦步亦趋,是否会陷入历史的循环。
不办,也是种策略定力。作为常春藤三巨头之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不开设最具吸金能力、最热门的医学院、商学院和法学院,而是坚持立足学校的传统和特点来塑造学科,特别重视本科生教育。教育学家熊丙奇说,两百年来,大家都没办法不承认普林斯顿大学世界一流名校的地位。
熊丙奇建议,高等教育的学科优化,应服务于国家建设和行业进步需要。但在高校具体要新设专业时,应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依据国家宏观策略,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对新设专业进行严谨的论证,不可以办出本校特点的专业坚决不办。
在热热闹闹地专业上新下课同时,那些甘受寂寞、重在基础培养的学科,需被重申其意义。基础学科是常识的源头,揭示着世间万物运行、人类社会进步的元问题,虽不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却是更高层次研究的基石,能从根本制约应用学科的后劲和潜力。
从这个视角看,并不是所有高校的专业调整都适合就业率入读率等评价体系,对于综合型、研究型高校来讲,还需考虑基础性、策略性专业,要通过国家保障以保证其存续,防止真的需要的时候无人可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进步与策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教授说。
有关推荐:
专业解析大全
6大医学类专业整理
最新高考考试资讯、高考考试政策、考试前筹备、志愿填报、分数线等
高考考试时间线的全部要紧节点
尽在高考考试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