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是国共内战“三大战役”之一,那样你知道平津战役吗?以下是学习啦我们为你收拾的平津战役的介绍,期望能帮到你。
平津战役的介绍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的最后一次战争,从平津战役介绍来认识,可以了解该战争是从1948年12月5日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总历程了六十四天。
据平津战役介绍可知,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备重大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中国解放军的百万大军部署在北平、天津区域一带,正是辽沈战争结束,淮海战争马上取胜的时刻,由林彪、聂荣臻等人指挥,以北平、天津为中心开始进行对国民党军队的攻击,以伤亡三万余人为代价,用最快的速度击溃了国民党军队,最后获得了胜利。一九四九年1月的最后一天,人民解放军进北平城驻扎部队,北平正式宣布解放,国民党统治年代结束。该战役历程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傅作义所率部队开始了包围,完成后断其后路;第二阶段是人民解放军遵照毛泽东指示一步步歼灭傅作义被包围的军队;第三阶段是傅作义率领手下军队同意改编,北平最后获得了完全解放。
平津战役介绍是大家知道国共内战中如何获得胜利的要紧资料,从中可知道该战役不只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多数区域,而且保护了古都文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第三个主动性进攻战役,也是中共和国民党之间内战的最后一战,此战役共消灭国民党军五十二万余人,人民解放军伤亡三万余人,国民党的统治发生了动摇而瓦解,解放战争因而顺利结束。此战役过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胜利的局面基本确定。
平津战役的经过
平津战役历程了三个阶段,人民解放军采取了“瓮中捉鳖”的方法使国民党部队全军覆没。下面来介绍一下平津战役的经过。
在平津战役经过的第一个阶段,人民解放军第一对傅作义领导的部队进行分割包围,并阻断了他们的撤退的道路,同时加大了天津、塘沽、北平等地的防御。在两个星期的围而不打后,解放军已经完成了对张家口、北平、天津等地的国民党军队分割包围,封闭了主力向西和向南的逃跑道路。
平津战役的第二个阶段是对已经包围的敌人的逐一歼灭,解放军采取了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做法,使傅作义装备精良的精锐部队全军覆没。在歼灭了张家口区域的敌人后,解放军将重心放在策略地位尤为重要的天津,动用了34万的兵力,采取了先分割、后围歼的策略部署,在二十九个小时的激烈战争后歼灭了敌军13万余人,解放了天津。至此,平津战役的战争过程大致结束。
在平津战役的最后一个阶段,双方之间炮火角逐已经极少了。中共为了保护文化古城北平不受炮火的摧残,提出了和平谈判的建议,同时也做好了强攻的筹备。在多次谈判之后,傅作义同意了共产党提出的有关条件,驻守在北平的国民党军队也同意了改编,北平获得解放。
这就是平津战役的经过,其中和平解放北平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进步有非常大的影响,不只保护了这座古城,也使共产党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愈加结实。
平津战役的特征
辽沈战役结束后,根据中共中央的布局,1948年11月23日,东野主力秘密地向关内开进。11月25日,华北军区驻集宁的第3兵团向东开进。
11月29日,平津战役正式打响。华北军区第3兵团率先攻击张家口城外的国民党军,傅作义命令第35军救援张家口,第104军及第16军接应,让人民解放军分别包围在张家口和新保安。为了不使傅作义舍弃平津逃跑,中共中央安排,对新保安和张家口“围而不打”,淮海战场的山东军区控制胶济铁路,东北野战军主力对北平、天津“隔而不围”。
12月21日到24日,困在新保安和张家口的傅作义部全部被歼灭,傅作义西退的道路彻底堵死。1月14日,在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的总前委指挥下,刘亚楼向东野的5个纵队下达对天津的总攻令。人民解放军29个小时内就攻克了天津,歼灭固守天津的国民党军共计13万人,俘虏了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北平是举世闻名的文化古城,为预防历史文化古迹遭受炮火破坏,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中共中央决定争取和平解放北平。伴随淮海战场的全方位胜利和天津的顺利解放,傅作义不再犹豫,决定要走和平道路,赞同《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的需要,到1月31日,驻北平的国民党军全部撤到城外。伴随解放军的入城,北平解放了。
平津战役的特征之一,借助“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战术分隔包围,逐个击破。平津战役的特征之二,“北平方法”为和平解放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