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学网整理了关于2023年中考语文古诗文赏析:《水调歌头》,期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超宜兴致,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刚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有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有一类型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讲,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历程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应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征。从创作心理上来讲,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况,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当时由于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我们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特点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由于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强烈、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仿佛是在追溯明月的由来、宇宙的由来;又仿佛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有关推荐:
2023年全国各省市中考报名日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