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大家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风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下面是由我们给大伙带来的初一欢乐愉快的端午作文5篇,让大家一块儿看看!
初一欢乐愉快的端午作文1
我总记得小时候曾学过一篇关于粽子的课文。老师反复地纠正粽字的念法,而我的心中却疑疑惑惑——好像从未听过有如此一个词在端午的时候出现。那天回到家,我便嚷着要吃粽子,然而那味道却并不尽如人意:我完全忘记了我是一个不喜欢甜食的人。从小就不喜欢。可是却仿佛铸成的习惯,我会在每个端午铭记住粽子,在妈妈耳畔嚷叫。之后却只勉强吃半个就撂下碗筷,用力地摇摇头。妈妈嗔怪:“你既然不喜欢吃,为何一直要买呢?”我微微冲她笑:“第一口是爱吃的,可是甜得太腻了。”我只不过喜欢怀着期待,将粽子从那深绿色的闪着水珠的箬壳里剥离,然后就看到晶莹的乳白色,每一粒糯米都粘稠地聚在一块。粽子是非常符合我对美食的印象,然而它终究不是我爱吃的。
事实上,家是并不讲究什么节日的。由于爸爸固执得什么也不相信,而每天的丰盛菜肴,也终于让节日没什么值得期待的。生活的日趋美好,也让节日消去了它对小孩对大家强大的召唤力。可是我骨子里,却期望成为很多故事里对每一个节日都充满了欢喜的小孩,喜欢这类古老的在历史中沉淀千百回的节日。端午节,多么诗情画意的名字。它是纪念一个人的,纪读书写了《离骚》的屈原。那样一个文弱的书生,却怀冀着慷慨激昂怀冀着对祖国恒久的爱,投入了汨罗江。我敬仰他,由于他敢于在一片灰暗之中活出绚烂,他了解崇高所谓何,他在太多的流离失所中,仍坚定地执著地走着。其灵魂所向,定是纯净而不加着染的。于是,我总要坚持吃些粽子,也是由于我感觉它见证了一个高尚的灵魂,亘古不变的爱国情操。
突然记得有一个端午节,我在一排长长的槐花树下走,那时的槐花正是满树满树灿白的时候,摇了我一身。而目前,好像时间空空错后,或者是短暂的遗失了那样一段子。槐花谢了,在单单的深绿叶上勉强地枯萎了。而我也无暇去看那百般美好的风光,只在房间里捧着历史书背诵。端午节却依然未变,还是那样晶莹纯白的粽子,还是写在日历上大大的端午。它有着这样可爱的执着,是我直到今日才发现的。于是这一次,我坚持吃了一个粽子。为了纪念这个在时光中并不算熠熠生辉的端午节。是什么样的情愫,我终究也说不了解。
初一欢乐愉快的端午作文2
阴历5月初五端午节,相传是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一个节日。在端午节的海量风俗中,我最喜欢的风俗是包粽子。到今天我还记得首次和父母一块包粽子的场景。
那是去年的端午节,大清早父母就忙碌开了。父亲拿起红丝线绑住了艾草和大蒜头挂在了家的大门上,含义着驱邪迎福;母亲又变戏法似的从衣兜里拿出了三个香囊,有小鱼的、有福袋的、还有元宝状的。我挑了一个可爱的小鱼香囊挂在了胸前。母亲告诉我香囊可以驱虫辟邪。
挂完香囊之后下面就要包粽子了。母亲拿出早已筹备好的糯米、五花肉、蛋黄和粽叶。只见母亲拿起两片粽叶重叠在一块,
灵巧地一卷,一个“漏斗”的形状便展示在我的眼前。她舀了一小勺米放进“漏斗”里,接着放了一大块肉和一个蛋黄。当“漏斗”填满时,她飞速地拿起一片粽叶盖上,翻转着把粽子裹紧,最后,她用彩色的绳子把粽子给绑紧,一个好看的三角粽就如此诞生了。
我一看这么容易,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拿起两张粽叶卷成“漏斗”,舀了一小勺米放进来。正当我把一大块肉放进来的时候,忽然发现“漏斗”里的米像沙漏一样在迅速地往下漏,我一下傻眼了。正当我惊惶失措的时候,母亲眼疾手快快点拿盆接住了漏下的米,我的脸“唰”地一下涨得通红。母亲看着我的窘样,笑盈盈地说“没事!慢慢来!多做几遍就好了。注意‘漏斗’要卷紧,不要让它有缝隙。”听了母亲的话,我又重新拿了两片粽叶小心翼翼地卷了一个小“漏斗”。这次,我学聪明了,拿起“漏斗”对着光线检查了一遍,发现没光线透进去我才放心往里头下米。我一手舀着米粒,一手紧紧地抓着小“漏斗”丝毫不敢松懈,直到蛋黄、大肉和米粒全部灌满,上面的粽叶盖上才松了一口气。母亲帮我在粽子上系了五彩线,一个小巧可爱的粽子便包好了。
母亲把粽子放在锅里煮了两个小时,粽子熟了。煮好的粽子发出阵阵香气,让我垂涎欲滴!我快点捞起粽子,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吃着我亲手包的粽子,心里满满的幸福。
这真是一个充实而又让人难忘的端午节啊!
初一欢乐愉快的端午作文3
粽叶飘香,又到端午。关于端午的种种传闻,又再现脑海。望向湖畔,忆起楚国一代伟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可以洗得直臣冤”。关于屈原,连他是哪朝人自己都不大了解,可以了解的,就是屈原不忍看我们的国家灭亡,投至泊罗江。上历史课,说屈原大无畏,拥有大胆质疑的理性精神,屡次劝说楚王莫信秦。可建议不被认同,反遭迫害,流放人间,直至江中,以示清白。
相传屈原投江前遇一渔夫,渔夫惊讶:“子非三闾医生也?”可想当时屈原苦笑,浅浅摇头。遇问之为什么落得这样田地时,无奈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反问:“何不与世推移?”屈原不从,大叹:“安能以皓皓之白,而以蒙世俗之尘埃乎?”至此稍觉屈原好像太过自负,而且暗想屈原也傻,为什么不看大局之势而行,非得自寻死路?留得青山不怕没柴,日后再细想如何挽局不怎么样?
关于疑问,自看前人评价屈医生,至王逸叹:“膺忠贞之质,体清洗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考虑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适才明那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苦心。
“节分端午自哪个言,万古传说为屈原”。5月初五,泊罗江畔一声水响,既而化为宁静。已了解屈原的志向,投江乃示忠心,明清白,便想明为什么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一直不见尸体,于是后人为寄哀思,于此日荡舟之上,投掷米团,免遭鱼虾攻其身。
细想屈原投江时,又是如何一种情怀?是心中大释?还是含悔而死?想到渔夫走时的莞尔笑歌环绕江前,便明屈原带上清白而去,留下淡然而离。他笑叹今朝,笑看释怀。不与多言,只以《离骚》献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惜未将真理求出,自先奔赴湘江,留下离骚,让世人明孰是孰非。
屈原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不过红尘一瞬,两千多年的岁月也是转眼即逝。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那众人皆醉我独醒,不允世俗尘埃染皓皓之白的屈原,终将留予世人心中,一代又一代地看其释怀所有,淡然所有。
粽叶飘香,又到端午。端午之际,屈原仍在。沧浪之水,或清或浊,难以明确。只能遂去,不再复言。
初一欢乐愉快的端午作文4
阴历5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5月节、艾节、端5、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字不同,但各地人民节日的风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国内二千多年的旧风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端午节源自屈原的故事:爱国的诗人屈原出了一个可以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没被国王采纳,反而被逐出宫中。他气的不能了,跳下了汩罗江。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
后来,大伙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伙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今年我正好在家,母亲就叫我来一块包粽子,包粽子这对我可算是一项艰难的任务呀!抓二挠腮不知怎么样是好,如何解决,如何解决,这是一向自信的我遇到了难题。母亲在旁边笑道:哈,平常的自信到哪去了?哎之前妈用猪肉切成5公分条,用酱油、米酒、味精浸泡一夜;糯米用浸过肉的酱汁加盐拌匀,停置10分钟后再拌到均匀为止;粽叶2张背背相对,由叶蒂1/4处折成一直角匙状,取约2匙米铺在叶匙内,肉条直放其中,再铺2匙米盖满肉条,托叶匙的手要维持开头,配合另一手的动作;将粽叶剩余部分由米末处折盖上去在折处把两边的角折好。粽身由托叶的手全部握住,中一手将盖叶部分捏合折下;用草绳将折叶处绕紧扎好,再绕扎整个粽身;粽子全部包好后放在大锅中,放入冷水用大火煮滚后改用中小火续煮4小时,熄火焖1小时如此美味的粽子就做好了。
我还听父亲说过粽子的来历: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年代楚国的三闾医生,眼见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却没办法挽救,他日夜哀愁,最后投汩罗江而亡。楚国民众了解后十分忧伤,驾船奋力营救,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把屈原的身体吃掉,他们就在江上划着龙舟、敲锣打鼓,期望能将鱼虾赶跑;还用粽叶包米饭作成粽子,投到江里喂给鱼虾吃,期望屈原的身体不要受伤。
年年岁岁,这个风俗便流传下来,这就是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的起源。哎原来包粽子还有这么多学问那,看来大家只有认真学习才能跟上年代进步的节奏。
初一欢乐愉快的端午作文5
阴历5月初五端午节,是国内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5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5月5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除此之外,端午还有很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如此的。关于端午节的出处,到了现在至少有4、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看法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范围,国内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闻屈原投江将来,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大家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端午节的风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因为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年代已经非常风靡。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
目前,大家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好像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大家心中占据着肯定的地方。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风俗,此种风俗来自于一种信仰,即:5月为“恶月”,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好日子,所以爸爸妈妈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姥姥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
这无疑是古时候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由于5月酷暑将至,蚊虫滋生,在没医疗卫生设施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大家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风俗,现在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风俗已经伴随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仍然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