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该书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塑身、云筑网、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是《礼记》中的两篇。下面是我们给大伙收拾的大学中庸读后感5篇,期望对大伙有所帮助。
大学中庸读后感1
暑假里,我与家长一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一同阅读,我忽然感觉念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经典书本,虽说这本书非常难了解,但我借用电脑的力量感觉其中非常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很多生活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很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常识;获得常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这段说的非常对,常识十分要紧,常识源于对万物事的认识,有了常识的人,才能收获大事;有了常识的人,品行会好;有了常识的人才会管理好家庭,才能收获梦想。这本书真是上上下下都与大家的生活联系着,譬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这句话,现实日常就有很多如此的例子,大家中国的主席“”,他不只有常识,有修养,他的家庭也是十分和睦的,他孝母爱妻,第一把我们的家庭管理好,才去管理好国家大事,治理好国家,铲除贪官污吏,为百姓谋幸福,进步国家。由于有了这类政府官员,中国才会富强!
通过与家长一同念书,让我了解了自己常识的微薄,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以后要广泛阅读,不断理解中国文学的精髓。也让我从念书中知道了怎么样尊重其他人,并从中找到了快乐。我念书,我成长,我快乐!
大学中庸读后感2
娇艳的鲜花选择了显露,厚实的花生选择了隐藏。正如世间之人,有些选择了表现自我,有得选择了隐藏自我。面对完全不同的处世之道,大家应该怎么样看待呢?我觉得,兼承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藏与露之间兼顾彼此,不失为一种适合的选择。
藏而不漏,没世之后。自古以来,很多文人雅士都推崇隐逸的生活。有些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一心向往自由,陶醉于山水之间。有些却是不愿主动展示才华,而是被动的等待赏识他的知己明君。若终被他等到伯乐,这可能了收获一番佳话;然绝大部分都是空有一颗渴望建功立业之心,在哀愁苦闷中虚度一生。少年时的奋发图强化为泡影,经世治国的才能无所用处,才华出众的人才埋没于世,这是何等荒谬的浪费!何不显露自己,让更多的伯乐注意到你的存在?
露而不藏,危伴其旁。他们与隐逸者截然相反,同样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却可以在总人中崭露头角,甚至收获哄动事业,名留青史,然大都不能善终。缘何,这主要归咎于他们锋芒毕露,不愿收敛,终引火自焚。韩信用兵如神,谋略过人,终被诛杀宫中;曹冲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猝然离奇早夭。不重名利的张良在韩信被诛,萧何系狱之时仍能从容保身,为人谦和的卫青在一位强势君主之下亦可得以善终。露而不藏之人,在尽情展示自己才华的同时,也暴露自己能力的极限。而且当孤月的光辉遮蔽了繁星的光芒时,太阳也变开始“月食”。从这方面而言,真的的孤芳是只能自赏的。何不暂时隐藏自己,去赏析其他人的漂亮?
藏露兼要,中庸之道。中庸,并不是模棱两可,得过且过,而是讲求为人不偏不倚,处世有度。中庸之人,了解何时显露才能,何时隐藏自我。露,是对自己才华的相信与生活的负责;藏,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为我们的进步留有空间。藏与露绝不是矛盾而不可以共存的,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只有做到藏露兼要,大家才是合格的社会人。
藏露兼要,不止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智慧。我愿坚守中庸之道,做到藏露兼要,从容面对生活。
大学中庸读后感3
大家读《大学》时绝不可以把“大学”这个定义理解为国民教育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大学”。《大学》的“大”是高大的大,是至高无上或第一的意思。《大学》是研究和探讨人和人类社会最高大、最高深道理的教科书。书中既教给老百姓怎么样做人?怎么样云筑网?怎么样塑身?的方法办法,又向君主和君主阶层讲了怎么样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回顾国内五千年历朝历代,下从平民上至国君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无不证明《大学》讲述的道理很准确。什么成功人物不以塑身起家?什么兴国之君不以爱民为本?
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大家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塑身是为人之本”的需要修炼过自己。由此可知今人只须怀有“云筑网、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并想尽快达成我们的理想,好好学习和研读一下《大学》,并根据《大学》所说的原则修炼自己,定会起到事半功倍有哪些用途。
“塑身、云筑网、治国、平天下。”塑身是所有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健全的常识,只有用常识武装自己,健全自己,提高我们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计划,在没达成之前必须要先把眼前的做好。常识可以叫你更了解如何知道自己,了解我们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健全。譬如;在工作中,大家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己找不足,或是拟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的,放在一个最显眼的地方,可以时时的看到,如此你就能很容易的达成目的。
大学中庸读后感4
从四年级起,我开始接触了四书五经里的《大学》,在首次接触《大学》时,只能说自己是无知的,什么也看不明白,什么也听不懂,只不过在那里死记硬背,虽然背下来了,但只不过在脑子里轻轻划了一道浅浅的痕迹,《大学》读后感。在经过一遍又一遍地回味之后,慢慢地我感觉《大学》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
《大学》是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师。《大学》一直在教给大家“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详细地讲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塑身、云筑网、治国、平天下。虽然我不大知道那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但我了解做人要有诚意,如此其他人才会相信自己,大家还要修养我们的品性,不至于出去不讲礼貌,被人感觉自己是个没好习惯,家庭教育也不好的坏小孩,让其他人说我们的坏话,看不起自己,所以大家要讲礼节,要塑身,读后感《《大学》读后感》。古人说道:“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虽然只不过短短几个字,但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却是那样深厚的道理,想要管理好我们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我们的品性;想要修养品性,先要端正我们的心思;想要端正我们的心思,先要使我们的意念真诚。
《大学》里面讲的道理是和生活息息有关的,和大家的成长是分不开的。像孩子子的根本和大人的根本都是要修养品性,第二才是学习和工作,假如小孩没好的品性,小则影响我们的生活,长大对社会也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大家要修好身,正好心,然后做事也就容易了。
《大学》——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师,第一本接触的四书五经里的一本书,目前已经牢牢地装在我的脑海中,永远也抹不去。
大学中庸读后感5
近期,我在紫阳国学堂学习了《大学》这本书,让我收获颇丰,使我知道了很多塑身的道理。
《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的德行,在于使民众日新又新,并达到最健全的境界。那样,啥是光明的德行呢?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孝顺爸爸妈妈。
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古时候的一个故事。赵善应是南宋的一名官员,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他的妈妈患了重病,需要用人血和药进行治疗。赵善应二话没说,立刻买药,然后用刀刺破手臂,用我们的鲜血和药,给妈妈服用。在赵善应的细心照顾下妈妈的病非常快就好了。病虽然好了,但妈妈却落下了心悸的病根。一有打雷等大点的响动,妈妈就会害怕。因此,每遇见雷雨天气,赵善应都会走进妈妈的房间,伴随妈妈。有一个寒冬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归来,走到家门口时,随从正要敲门,赵善应却立刻制止说:“别敲了,我怕惊吓到妈妈。”就如此,他和随从坐在门口房檐下,挨冷受冻直到天亮。赵善应这种孝顺爸爸妈妈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孝顺爸爸妈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这本书提出的“为人子,止于孝”的目的。自从学习了《大学》,我在家也能孝顺爸爸妈妈。母亲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我高开心兴地敬母亲一杯茶,母亲就非常高兴。到了晚上,我来到厕所倒一盆水,然后让母亲洗脚,母亲说我是个懂事的小孩。父亲回来了,想去餐厅刷碗,我就让父亲休息,我来刷碗。
学习了《大学》让我了解了不少道理,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孝道。作为小孩,孝非常重要,只有做到了孝,长大将来才能做到忠和义,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