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封制与宗法制
【错因】对两者的关系理解不到位,不可以依据材料信息判断反映的是分封制还是宗法制。
【正确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的要紧政治规范,体现了其家国一体、重视血缘宗族的统治特点。从国的角度上看即为分封制,从宗族或者家的角度上看即为宗法制,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等级秩序的一种规范保障。
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规范
【错因】对两个定义理解不到位,不了解二者的异同点。
【正确理解】第一,专制主义侧重于君主权力与宰相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如隋唐以前宰相位高网站权重,而唐宋以来伴随皇权的加大,相权被分割、牵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中央集权侧重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与均衡,通常来讲,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均衡,国家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当中央权力过大(如北宋),地方则羸弱不堪;当地方权力过大(如唐末),国家则陷于分裂和动荡。
3.郡县制与分封制
【错因】对两个定义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不了解郡县制代表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代表的是贵族政治。
【正确理解】郡县制起来自于先秦时期,郡和县在一些区域已经出现,而且刚开始的县的规模可能要大于郡,秦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灭六国后开始在国内统一推行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根本不同在于维系分封制的纽带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分封,而郡县制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益于加大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代沿袭了秦的郡县制和先秦的分封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但王国问题成为西汉初年影响中央集权和国家稳定的要紧隐患,因此在汉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问题,加大了中央集权。汉代将来的一些王朝偶有在个别区域推行分封制。
4.汉代的刺史与宋代的通判
【错因】对二者的地位学会不准确,不了解二者与监察对象之间的关系。
【正确理解】汉代的刺史规范是中国古时候监察规范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政治规范,体现了当时汉朝维护国家统1、重视对地方官员监察的政治文明建设的成就。汉代的刺史权力和地位低于郡守,但却代表中央巡查地方,而且直接向皇帝汇报,一定量上有益于上下贯通、预防和惩治腐败。北宋监察地方的行政官员是通判,其官阶地位低于知州,但却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直接对中央负责,因此通判与刺史同样具备位卑而网站权重的特征。
5.唐朝的中书省,元朝的中书省与行中书省
【错因】淆这几个定义。
【正确理解】唐朝中书省是三省六部中掌管草拟政令的机构,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今冀、晋、鲁等区域)。元朝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6.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错因】觉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指一半是殖民地社会,一半是封建社会。
【正确理解】半殖民地是部分而不是完全丧失国家主权,半封建是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进步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从社会进步形态而言,半殖民地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则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半封建包含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内涵。
7.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错因】不可以客观评价这两次农民运动。
【正确理解】这两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比较典型的农民运动,从阶级斗争史观的角度看,这两场运动地位较高,但从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剖析,二者具备非常强的阶级局限性,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究其根源在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斗争目的、方法与指导思想具备典型的小农色彩。但应该注意的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明确提出学习西方、促进中国近代化的纲领、策略;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扶清灭洋既带有肯定的爱国主义色彩,也带有明显的盲目排外的思想。
8.辛亥革命
【错因】对辛亥革命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从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来看,它推翻了清王朝,打造了中华民国,应该说是获得了胜利。但从最后结果来看,它并没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9.民国初年民众的思想情况
【错因】觉得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正确理解】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主要针对的是城市中的常识分子人群;而广大农村的下层群众仍受封建儒家思想的束缚,所以辛亥革命后拓展新文化运动就看上去十分必要了。
10.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革命道路
【错因】对毛泽东探索出正确革命道路后还存在着两种不同道路的斗争缺少清醒认识,错误地觉得毛泽东探索出正确革命道路后,中共领导人就全部放弃了城市中心论。
【正确理解】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先后失败,已经在实践上证明照搬苏联的城市中心论是不对的,是与中国的国情不相符的。经过井冈山区域的革命实践,毛泽东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但党中央的主要点导人并没立刻同意这一正确道路,而是在坚持城市中心论,所以1927年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共党内都存在着两种不同道路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