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既是真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一直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仅有他自我品尝。下面我们给大伙推荐苏东坡传林语堂作品读后感的内容,期望可以帮大伙,欢迎阅读!
苏东坡传林语堂作品读后感1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好似应付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譬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非常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来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样点英雄惜英雄的心理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大家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齐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不过换个地方,他的职责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能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需要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应付他自我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什么时候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生活的正常状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如此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苏东坡传林语堂作品读后感2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哀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认知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了解苏东坡原先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真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一直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仅有他自我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我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病,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我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风韵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离得远远的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了解了怎么样应付困难。苏东坡拥有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一直坚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先这部分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生活哲理。
苏东坡传林语堂作品读后感3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第一看的并不是是收获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知名度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年代与此刻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旧历代为大家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这样,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魔力不无关系。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觉得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
苏东坡即具备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不要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漂亮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苏东坡坚执的性格特点集中表此刻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传林语堂作品读后感4
苏东坡传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向十分喜欢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如此的书,自然如遇知己。可是也正是因为他对苏东坡的赏析,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爸爸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起名字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后结果怎么样,我都觉得,至少他是年代的勇者。
可是,我非常佩服苏东坡。1、是由于他为人十分乐观。他常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一次愁眉苦脸过,一直以乐观的心态去应付每个人。2、是由于他作诗根本不需要去苦心采集资料,只须遇见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并且他的诗永远是那样清爽。
同时我也异常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运势。就连最后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
苏东坡传林语堂作品读后感5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如此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一直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仅有他一个人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到底是对是错,大家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网站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擅长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或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可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后也可以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应付邪恶,应付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或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可是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生活,他的奋斗目的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眼睛,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须他觉得变法脱离了实质,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部分所谓的强国手段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生活道路上有很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与他的生活见闻中可以发现,他的生活态度是乐观、是进取向上的。即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然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完美。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如此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什么地方无芳草如此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用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不过一个记忆。可是他留给大家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欢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我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林语堂作品读后感有关文章:
★ 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范本5篇
★ 中国名著《苏东坡传》读后感400字六篇
★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本500字6篇
★ 《苏东坡传》念书心得5篇出色范本
★ 苏东坡传读后感高中生范本5篇
★ 苏东坡传读后感甄选2020
★ 苏东坡传个人观后感300字范本7篇
★ 苏东坡传读后感念书心得300字五篇
★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范本
★ 苏东坡传读后感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