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Ⅰ考试题目
1、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汇,最恰当的一组是
M370失联成了没办法破解的谜。在一些人看来,239人的生命遭到了马航的 。准时公布细则真相本来是马航的责任,但 的是,马航并没这么做。而另一方面,多个国家主动参与到搜救活动中。各国动用了从太空、空中到海上、水下等多个范围的高科技设施,展开了一场 的国际竞价索。
A.忽略 事与愿违 震古烁今 B.漠视 事与愿违 史无前例
C.忽略 出人意料 震古烁今 D.漠视 出人意料 史无前例
2.下列各项中,没语病的一项是
A.在中国经济高速进步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的网络精英以其崭新的理念和独特的方法,诠释着年代的大趋势。
B.为降低细颗粒物浓度,北京将进一步淘汰不符合首都功能的污染企业,以世界上最严格的规范治理北京工业污染。
C.不知从何时起,大家的祖父一辈被大家忽视了,他们离大家这样遥远,以至于不知晓他们有着什么样的孤独和悲伤。
D.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市委市政府不只表现出了应有些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媒体也显示出了难得的宽容和真诚。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个人立志从事精神探索和文化创造的事业,应该是出于自己最内在的精神需要。 __________ 所以,立足于自救的人,他面对外部世界时的心态是平静的。
①在精神生活与世俗生活之间,他的价值取向是明确的,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困惑。
②他在精神生活的范围内几乎肯定有非常重大的困惑。
③他自己是在做着他今生今世最想做、不可以不做的一件事,只须环境还允许他做下去,何失落之有?
④所以对于他来讲,不管世道怎么样,他都非自救不可,惟自救才有生路。
⑤张三弃文经商,成了大款,李四媚俗哗众,成了大腕,这所有与他何干?
A.①④②⑤③ B.①②⑤③④ C.②④①⑤③ D.③⑤②①④
4.下列诗句与“细水浮花归别涧”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A.碧天如水倚红楼 B. 断云含雨入孤村
C.冷红泣露娇啼色 D. 雁迷寒雨下空壕
5.下列诗文引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应及早进行,而不可以等险情出现后再补课,这一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B.当下有的人看不到事物的进步进步,一味地抱怨、不满,对此,大家要善意地提醒一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C.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才华横溢而又狂放不羁,宣传道家思想,蔑视世俗礼法,正所谓“大行不考虑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家转载这篇介绍德国企业进步经验的文章,是期望国内企业愈加看重管理细则,提升商品水平。
2、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孙 武
苏洵
①天下之士与之言兵,而曰我不可以者几人?求之于言而不穷者几人?言不穷矣,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呜呼!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
②《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以是而揣其为人,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不知武用兵乃不可以必克,与书所言远甚。
③吴王阖庐之入郢也,武为将军。及秦楚交败其兵,越王入践其国,外祸内患,一旦迭发,吴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能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不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战》曰: “久暴师则钝兵挫锐,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还,可谓久暴矣。越人能无乘间入国乎!其失二也。又曰: “杀敌者,怒也。”今武纵子胥、伯嚭鞭平王尸,复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敌,此司马戍、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吴也。勾践不颓旧冢①而吴服,田单谲燕掘墓而齐奋,知谋与武远矣。武不达此,其失三也。
④然则始吴能以入郢,乃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之不仁,武之功盖亦鲜耳。夫以武自为书,尚不可以自用以取败北。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⑤且吴起与武,一体之人也,皆著书言兵,世称之曰“孙吴”。然而吴起之言兵也,轻法制,草略无所统纪,不若武之书词约而意尽,天下之兵说皆归其中。
⑥然吴起始用于鲁,破齐;及入魏,又能制秦兵;入楚,楚复霸。而武之所为反如是,书之不足信也,固矣。
旧冢:这里指吴王的祖坟。
6.对下列加点词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 弭:消除
B.威加于敌,则交不能合 交:交战
C.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祖:效法
D.草略无所统纪 略:简略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使用方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 B.兵家举以为师
勾践不颓旧冢而吴服 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
C.其失一也 D.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
杀敌者,怒也 书之不足信也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久暴师则钝兵挫锐,诸侯乘其弊而起。
夫以武自为书,尚不可以自用以取败北。
9.第③段中,苏洵分条列出孙武的“三失”,表明了他对孙武什么样的怎么看?请用一句话概括。3、古诗词鉴赏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念 奴 娇①
[南宋] 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美女。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现在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馀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②终古恨,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当时曾照,更哪个重问山月。
①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②孙郎,即孙策,过去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
“绿鬓人归,现在虽在,空有千茎雪”运用了哪两种手法?
词的下阕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具体剖析。
全词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4、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________________,举匏尊以相属。
_________________,往往取酒还独倾。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___________,不思其反。
前者呼,后者应,_________,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________________。
余霞散成绮,______________。
5、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西敏大寺
[美]华盛顿·欧文
①时方晚秋,气象肃穆,略带忧郁,早晨的阴影和黄昏的阴影,几乎连接在一块,不可分别。岁云将暮,终日昏暗,我就在这么一天,到西敏大寺去散步了几个钟头。古寺巍巍,森森然似有鬼气,和阴沉沉的季候正好调和;我跨进大门,感觉自己已经置身远古,相忘于古人的鬼影之中了。
②我是从西敏学校的内庭走进来的,先走过一条弧顶的矮矮的长廊,墙壁非常厚,墙上有圆孔,略有光线透入,廊中幽暗,似在地底行走。黑廊尽头,我远远地可以看见里面的拱廊。我从当年僧院遗址那条路进入古寺,景象分外凄凉,我心也更适合于往凄凉方面冥想了。拱廊仍旧保留几分当年的幽静出世之慨。灰色的墙壁受霉气所蒸,已经看上去斑斑驳驳,年代已久,颓坏之象,也非常明显。墙上长了一层白苍苍的苔藓,非但上面的碑文不可读,连骷髅像与别种丧用标志都模糊不清了。弧顶上布满雕刻花纹,可是斧钻的痕迹,也已模糊;拱心石上面雕有玫瑰花,可是当年枝叶茂美之状,已经不可复见。每样东西都可以看出年久衰败之象,可是即便处在颓朽之中,依旧不乏动心悦目之处。
③一道带有秋意的黄色阳光,正从拱廊的方场上空倾泻下来,照耀着场中央一块稀疏的草圃,同时把拱廊的一角抹上一层阴郁的光辉。从拱廊之间,向上望去,可以瞥见一抹蓝天,或一朵游云,还有那镀着阳光、伸向碧空的寺顶尖塔,也巍然在目。
④我踯躅于拱廊之间,时而默想着这幅辉煌和颓败的景象,时而竭力去辨认那些刻在墓石上的碑文。我脚下的铺道都是墓石砌成,墓石上有三个浮雕像吸引我的注意,雕工非常粗陋,经过好几代人的践踏,差不多已磨损殆尽。这是早先三位寺院住持的遗像,他们的墓志铭都已磨光,只剩下三个名字,这三个名字也无疑是后来重刻的。我停留了一会儿,对着古人这部分残缺不全的遗迹,不禁幽然沉思。它们就像几艘烂船,被时间的洪流冲到了遥远的此岸:它们并不对你说什么故事,只表示这几个人过去活过,目前已经不在。倘若它们含有哪些道德方面的教训,那只讽示那种期望死后还能受人尊敬,能借着墓志铭长存下去的骄傲心理,是怎么样的空虚。再过些时候,连这部分残存的记录都会消失,纪念碑也将不成其为一件纪念物了。我正俯视着这几块墓石,耳旁忽然传来大寺的钟声,回荡墙壁之间,整个拱廊都响起了回声。坟墓里传来的钟声,听起来真叫人有悚然之感,它警告你又是一个钟头过去,时光的消逝,就像一个大浪,在不停地把大家卷向墓地。我继续前进,来到一扇通往大寺内院的拱门之前。我跨步入内,里面的建筑在拱廊的衬托之下,益显其宏伟,给人深刻的印象。游客抬头一望,看见一根根庞大的圆柱,圆柱上面架着高不可攀的拱梁,不由心惊肉跳;这部分建筑也是人类手工所造,但是人在廊柱下面漫游,仿佛缩小得微不足道了。这座大寺空旷幽暗,使生活出一种深刻而神秘的敬畏之感。
⑤目前这部分伟人只是横七竖八地挤在泥土之中。他们在世之时,堂堂英国都不足以供他们的驰骋,现在在遵照经济的原则下,他们只分得那样小的一块土地,那样贫瘠而黑暗的一个角落。他们曾企图使我们的英名占有世世代代人的思想,获得每人的敬羡,现在他们的墓地上,却想方设法地雕出种种装饰,只为了吸引游客偶然的一顾,免得在短短的几年之中,就把他们的名字忘怀。看了这部分,想到生活的虚空,我又几乎忍不住要惨然一笑了。
12.1、段用语优雅、情景交融,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剖析。
13.3、段写了西敏大寺周围色彩明丽的秋景,请剖析其用途。
14.讲解4、段划线句子包含的意思。
15.探究作者游览西敏大寺时对历史和生活的感想。
6、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最深心灵到底是什么?答曰,它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更不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烦闷烦恼,彷徨不安。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由于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生活也是虽动而静的。它所描写的对象,山川、人物、花鸟、虫鱼,都充满着生命的动——气韵生动。但由于自然是顺法则的,画家是默契自然的,所以画幅中潜存着一层深深的静寂。就是尺幅里的花鸟、虫鱼,也都像是沉落遗忘于宇宙悠渺的太空中,意境旷邈幽深。它表现着无限的寂静,也同时表示着是自然最深最后的结构。有如柏拉图的观念,即使天地毁灭,此山此水的观念是毁灭不动的。
中国人感到这宇宙的深处是无形无色的虚空,而这虚空却是万物的源泉,万动的根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老、庄名之为“道”、为“自然”、为“虚无”,儒家名之为“天”。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的的画底。西洋油画先用颜色全部涂抹画底,然后在上面依据远近法幻现出目可睹手可捉摸的真景。它的境界是世界中有限的具体的一域。中国画则在一片空白上随意布放几个人物,不知是人物在空间,还是空间因人物而显。人与空间,溶成一片,俱是无尽的气韵生动。大家感觉在这无边的世界里,只有这几个人,并不嫌其少。而这几个人在这空白的环境里,并不感觉没世界。由于中国画底的空白在画的整个意境上并非真空,乃正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无画处的空白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
中国山水画是最客观的,超脱了小己主观地位的远近法以写大自然千里山川。或是登高远眺云山烟景、无垠的太空、浑茫的大方,整个的无边宇宙是这一片云山的背景。中国画家不是以一地区具体的自然景物为“模特儿”,对坐而描摹之,使画境与观者、作者相对立。中国画的山水往往是一片荒寒,恍如原始的天地,不见人迹,没作者,亦没观者,纯然一块自然本体、自然生命。所以虽然也有阴阳明暗,远近大小,但却不是站立在一固定的看法所看见的形色阴影如西洋油画。西画、中画观照宇宙的立场与出发点根本不一样。一是具体可捉摸的空间,由线条与光线表现。一是浑茫的太空无边的宇宙,此中景物有明暗而无阴影。有人欲融合中、西画法于一张画面,结果无不失败,由于没注意这宇宙立场的不一样。中国画中不是没作家个性的表现,他的心灵特质是早已全部化在笔墨里面。有时亦或寄托于一二人物,浑然坐忘于山水中间,如树如石如水如云,是大自然的一体。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有删改)
16.结合文章1、段谈谈你对中国绘画中“静”的理解。
17.简要剖析2、段的论述层次。
18.西洋画和中国画的差别主要有什么?
7、作文
19.依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围棋界也有说法:“二十岁不成国手,终生无望。”
画家齐白石在五十七岁时,画作仍然不让人所赏识。
高中三年级语文期末试题参考答案
1.D
2.A
3.C
4.B
5.C
6.B
7.C
8.长久出兵在外,就会使军力受损,使锐气受挫,别国就会乘你疲惫时而起兵进攻你。
凭着孙武自己写兵书,尚且不可以自己运用因而遭到失败。
9.孙武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同天下的士人谈论用兵的事,说“我不会用兵”的人有几个?向他提出理论上的问题而难不倒他的,又有几个?在理论上难不倒他,用他来领兵打仗而可以难不倒他的,又有几个?哎!至于说领兵打仗而能一直难不倒他的人,我从来没见过哩!
孙武写了《孙武十三篇》,军事家都把他当作老师。然而根据我的怎么看,孙武是谈论兵法的杰出人物!他的书论述奇特、权变、秘密、机智这部分用兵的方法,神出鬼没,自古以来那些谈论用兵的著作,极少能比得上的。从这一点来揣测他这个人,肯定具备应付敌人的无穷才能。不知晓他领兵打仗竟不可以每战必胜,而且和他在书中谈的相距甚远。
当吴王阖庐攻入郢都的时候,孙武为统帅。等到秦国和楚国联合打败吴国的军队,越王勾践率大军进入践踏了他的国家,外祸内患一朝接踵而来,吴王奔逃,来不及自救。孙武完全没一点方法消除这部分祸乱。倘若依据孙武我们的书来指责他的过失,总共有三条。《九地》中说:“把威势加在敌人头上,就要使他不可以同别国结交。”然而孙武却使秦国可以听到申包胥的话,出兵营救楚国,对吴国没忌惧之心,这就太没威势了。这是孙武的1、条过失。《作战》中说:“长久出兵在外,就会使军力受损,使锐气受挫,别国就会乘你疲惫时而起兵。”孙武在吴王阖庐九年冬天攻打楚国,到十年秋天才返回,可以说是长久出兵在外了。越国人怎能不乘虚攻入吴国呢?这是孙武的2、条过失。《作战》又说:“战士奋勇杀敌,是因为愤怒。”孙武放纵伍子胥、伯嚭鞭打楚平王的尸体,发泄一个人的私忿,来激怒敌人;这就是司马戍、子西、子期誓死向吴国报仇是什么原因。勾践不去毁坏吴王的祖坟,因而吴国人民顺从他,田单欺诈燕军,使他们掘了齐人的墓地,因而齐国人民奋起作战。他们的智谋远在孙武之上。孙武不可以通晓这个道理,这是他的3、条过失。
既然如此,那样,当初吴军可以攻入郢都,是借用了伍子胥、伯嚭、唐国、蔡国的愤怒,与乘楚国不仁的机会,孙武的功绩大概也是极少的了。凭孙武自己写兵书,尚且不可以自己运用而遭到失败。更何况几个只知学习孙武旧有些计谋和理论的人,如何可以用他们来领兵打仗呢!
吴起与孙武是一样的人,都著书谈论兵法,世人并称他们叫做“孙吴”。然而吴起谈论用兵,不着重法令规范,文字粗糙简略,没统领全书的纲纪,不及孙武的书语言精练而意思详尽,天下所有些用兵理论都归于其中。
但是,吴起开始被鲁国任用,就大破齐军;等到了魏国,又能制服秦国军队;到了楚国后,使楚国第三称霸诸侯。可是孙武的所作所为,反而导致了这种结局,书上的理论不值得信任,本来就是如此啊。
10.对比,比喻。
虚写:三国孙策游宴高歌;将来谈笑收复失地。实写:瓜步暮云、落日旌旗、鼓声风声。虚实相生,拓展了词的意境。
对眼前大好山河的赞美;对自己年岁日增的慨叹;对历史英雄壮志未酬的感怀;对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期盼。
1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驾一叶之扁舟
春江花朝秋月夜 信誓旦旦
伛偻提携 八百里分麾下炙
登泰山而小天下 澄江静如练
12.用语优雅:化用文言词语,四字短语凝练紧凑,叠词音韵铿锵;情景交融:借晚秋的阴沉肃穆和西敏大寺的森森鬼气,表达自己内心的惝恍迷离和深沉的历史感。
13.描绘了西敏寺的外部环境;以明丽的色彩凸显了西敏寺内部的颓朽;写秋景,与文章开头交待的时令呼应,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14.运用比喻说明遗迹已经破烂不堪,历经时光的淘洗留存到目前,本身没什么价值。
15.昔日的辉煌,终将变作今日的颓败;历史遗迹的记录功能有限并终将消失;生前辉煌也难免死后让人遗忘;时光无情,人本渺小;生活最后归于虚空。
16.①超越了模仿和追求后深沉静默地与自然太空融化为一。② “静”并非绝对的,它蕴含着生命的动。③ “静”是无限和永恒的。
17.第一指出中国画以空白为画底是什么原因;接着通过与西洋油画的对比,说明中国画人与空间一体;最后强调中国画空白的实质是宇宙往来、生命流动,而这正是中国画的妙境所在。
18. ①画法不一样:西洋画以颜色为画底,摹写真景;中国画以空白为画底,虚实相生。②观照宇宙的立场与出发点不一样:西洋画将画境与观者、作者对立,所以观照具体可捉摸的空间,用线条与光线来表现;中国画将作者与画境完全融合,忽视了作者和观者,所以中国画观照浑茫无边的宇宙,笔下景物有明暗而无阴影。
1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