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是由华谊兄弟公司和重庆电影集团联合出品的一部剧情片。该片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由冯小刚执导。今天我们在这给大伙整理了一些电影一九四二的个人观后感范本,大家一块儿看看吧!
电影一九四二的个人观后感范本1
那是一个为了存活而不考虑所有的年代。 那是一个一条人命值两块饼干的年代。 那是一个人尸只能为狼狗所食的年代。 一九四二。一个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
——题记
一九四二年,河南发生大旱灾。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由于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
“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部分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
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目前读来感觉颇为讽刺。在那个年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而已。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量离得远远的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
黑烟滚滚,沙石四溅。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期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天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哪个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己难保。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年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然而,大家庆幸,在那个年代,总还有那样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大家。
花枝,一个一般平凡的逃荒者,一个妈妈,她坚强、现实,把小孩看得比其他人任何事都要紧。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着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小孩的存活而不惜所有代价地坚持。
白修德,一个美国的记者,作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这场灾难之中,然而他有作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为记者的责任感。他伴随灾民们历经了种种苦难,突破重重妨碍,将河南大旱的现实和真像告诉全世界,让河南的灾情得到了看重,获得了救济。
在大灾大难之中,终究还是有那些温暖大家的存在。
《一九四二》是一部讲述那个年代灾难的电影,它既体现了当时大家深深的苦难,又体现了灾难之中那些感动大家的一次次闪光。它讲述的那些故事,在今天,带给了大家最强大的震惊和最深刻的考虑。
电影一九四二的个人观后感范本2
昨日大家观看了电影《1942》,电影讲述了1942年遭受天灾、人祸而民不聊生的河南人逃荒的故事。财主老范家贮存了足够的粮食,灾民们闻讯前来“抢劫”,灾民人多势众,范财主只好先用缓兵之计让他们进去,又派人去搬兵,计划败露后灾民一气之下烧了范家,杀了财主的儿子,老范只能携带家眷踏上躲灾的道路。
逃灾路上,他的老妈妈在一次日本飞机残忍的轰炸中炸死,他的儿媳妇在五天没吃饭的情况下产下小孩,结果在极度虚弱中死去,老范之后不能不把宝贝女儿都卖了,换来五升小米。天地间最大的悲痛莫过于此了吧!老范携带栓柱,抱着新生婴儿,登上了去陕西的火车。火车上人挤人,栓柱的两个小孩夜里被挤下了火车,悲痛不已的栓柱跳下了车去探寻小孩。火车到陕西关口却被不考虑救灾没良心的军队拦下,赶了回去。老范这才发现婴儿已被自我悟在怀里捂死了。。。。。。漫漫逃荒路上,老范的亲人走得一个不剩,悲哀欲绝、万念俱灰的他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往回走,说是死也要死得离家近点,路上他认一个小姑娘作孙女,在荒凉的雪山中,二人摇摇晃晃地走着,在如此一幅悲凉的画面中,电影落下了帷幕。。。。。。
电影是以逃荒为大背景的,老范一家人落得最后只剩他孤身一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河南人毫无活路的社会事实,将军蒋鼎文不管灾民死活,大言不惭地说:“死一个灾民总比死一个士兵好”,草菅人命竟止于此!而总统蒋介石也对灾民死活不管不问,这部分都说明了国民政府的腐败。一名记者不考虑生命危险,去灾区实地报道灾情才让国民党政府迫于重压向河南发放救济粮。贪腐,只为自我谋利不为国家着想的官员比比皆是,中华民族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却没一个人站出来为国家而战。李培基主席则是一名好官员,切切实实为民着想,可终究改变不了死气沉沉的政府。
日本人的残暴行径让人哑口无言,他们纯粹是把中国人当牲口看待,对着赤手空拳的灾民投下一颗颗致命的炸弹,之后又用机枪扫射,实在是毫无怜悯之心,连灾民都不放过。之后栓柱被日本大佐一剑刺穿喉咙之画面实在残忍至极,试问日本人心中到底还有良知吗?这不禁让我想起历史课上学到的一刚故事,日本占领南京后,两名军官比赛杀人,不分胜负,又继续比赛,可见他们已经是毫无人性的杀人机器。
我想引用蒋鼎文的一句台词:“国家贫弱才会挨打。”现在大家这一代更就应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念书,为了中国的富强,为了中华民族能雄立于世界而念书,大家国家已经获得了飞跃性进步,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环境、资源等问题,大家的职责就是为祖国出力,让祖国腾飞!
电影一九四二的个人观后感范本3
这天怀着沉重的情绪观看了冯导的《1942》,电影情节触目惊心,催人泪下。个性是那熟知的口音和方言更是将我深深的带入电影情节中去……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虽然现在离《1942》那个年代已经很长时间远,但那个年代的苦1942》中的场景让我更深刻的领悟到了老一辈们当年深情的讲述。
1942年河南大旱,蚂蚱泛滥成灾,粮食颗粒无收,再加之战争逼近,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饿殍遍野,路途中还有日军的轰炸,这是什么样的一幕悲凉?百姓们携带饥饿和寒冷、挣扎和痛苦、希冀和愤怒走在逃难的慢慢长路上,在这段艰难的路途中有人心的冷漠、绝望,但同时也洋溢着人性的善良、亲情的温暖,更有对家乡的难以割舍。范老东家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被人活,为何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人流中喊:“大哥,如何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饥饿、寒冷、战争,老东家未曾想是不是能再走几百公里活着回到故乡-延津,然而他依然坚定不移的走着,走着……落叶归根,狐死首丘,家乡的黄土和一草一木永远是离乡人不变的眷恋。范老东家在回乡途中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女孩,正爬在过世的娘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女孩:“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女孩说,她并非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茫茫的白雪、泥泞的泥巴路、错乱叠嶂的黄土坡,这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被人百感交集。亲人一个个离去,小女孩幼小的心灵除去悲伤只有绝望,此时她更需要的是亲人的依赖。“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两个即使认识了。”范老东家的善良再一次流露出了人性的光芒。
历史灾难在影片中的重现,不只仅是让当今的咱们深刻的浮想到那个年代,同时也是对咱们心灵的一次洗礼。无论是灾难、战争、饥饿、寒冷……人性的光芒、故乡的深情都将是不可磨灭的!
电影一九四二的个人观后感范本4
电影《1942》表现的这场大饥荒,导致了300万人死亡,300万人背井离乡。从1942年春季开始,河南各地出现冰雹、大风与黑霜,然后是遍地大旱、蝗虫肆虐。饿殍遍野之时,国民政府仍狂征军粮并封锁消息,灾民的粮食被搜刮殆尽,最后致使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大死亡,河南大地也变成了一座惨不忍睹的“人间地狱”。“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饿得啃砖头”成了当时最生动的写照。
“为何我的眼里饱含泪水?由于我的心非常痛非常痛……”
影片开始,讲述者非常平静地给大家讲述了1942年世界上发生的很多“大”事: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最后一条是河南大饥荒。于是,顺着这条脉络,大家发现不少同胞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了日本人轰炸中,甚至死在了其他人的锅里……丘吉尔感冒居然可以与300万人死亡放在一块相提并论,我不知晓这是黑色幽默还是讽刺?
或许,在那样一个年代,老百姓的性命本身就卑微如蝼蚁,死就死了,包括300万人的死,都只是一个数字上的变化而已,没什么了不起,所以才被堂而皇之地排在了丘吉尔感冒的后面。于是,无论是少东家欺负花枝而后被抢粮的灾民杀死,还是花枝丈夫瞎鹿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乃至瞎鹿的妈妈死在日本人枪下,女儿从火车上摔下死亡,虽然死法不一样,但却都殊途同归,国民政府官员不在乎,蒋总统也不在乎。由于在蒋总统的眼里,不少事情都比河南的灾荒要紧,包括和日军作战,向英美列强求援,除此之外还要打通滇缅公路,拯救被围困的英军,还要提防虎视眈眈的各路军阀和势力不断壮大的共产党,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哪有心思管老百姓的死活呢。可能,在蒋总统的心里,他期望把河南灾民当做包袱丢给日本人,用以拖住他们,却没想到他们本身就是虎狼,灾民的下场由此不言而喻。
饥饿被人感觉迟钝,苦难也会模糊大家的记忆。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掰着手指头算一算,我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包括爸爸妈妈和一些上了岁数的邻居也都趟过1942那条河,但在观看《1942》之前,我却从来没听其他人和我说起过老家曾发生过那样一场大饥荒。不知晓是我的长辈们忘记了他们过去遭受的苦难,还是故意模糊了记忆,就像一块长在心口的伤疤,不想再揭开露出那份血淋淋的伤痛。
作为灾民的后代,我能理解我的先辈们那种“只须活下来”就好的心态,由于他们经历的苦难太多太多,所以麻木就成了忘记过去和活下去的唯一支撑,当连“一口吃的”都不能满足的时候,再奢谈什么尊严和道义本身也毫无意义。并且,对于把面子看得非常重的老乡们来讲,饿得“人吃人”当然不是什么能拿得上台面的话题,不谈也好,而对于当时的国民政府来讲,死了300万人自然更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西,所以你不说我不说,几百人死亡的事实就如此被压在了历史的箱底。
感谢我的老乡刘震云,让大家温故了《1942》;感谢导演冯小刚,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那段史实;更感谢这个伟大的年代,让大家过上富足幸福生活的同时,通过电影艺术塑造的公众集体记忆,一块祭奠灾民亡灵,以防止历史苦难重演。
电影一九四二的个人观后感范本5
昨晚和朋友一块去看的1942,当初叫朋友看电影,没说看什么,他犹豫了,当说到是1942时,他变成了毫不犹豫。
对于那段历史,不是非常知道,今天和老妈聊天时她才提到,当初外公就是从河南逃难到山西的。当初外公还非常小,老奶拿担子挑着他一路北上,逃到了山西,他们大概也想不到,70年后,会有人会为他们拍一部戏,讲述他们那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影片中有不少逼真的场面,包括日本飞机投掷炸弹,下面的人瞬间粉身碎骨,还有飞机扫射,人中弹后的样子,包括狗吃人内脏,每个场面都触目惊心,但冯导把画面做的被人可以同意,并没想象中那样血腥,但这一点也渐必不可少对某岛国的痛恨。
国民政府的种种行为,不能不被人感到另一种生气和失望,贪污,腐败,草菅人命,300W乃至更多的百姓,就是那样没了性命的,不只是天灾,更是人祸!
还要感叹老百姓啊,永远的逆来顺受,在那种状况下,都不会选择抗争,不会去偷,不会去抢,连拿我们的子女妻小换粮食,都换的那样有秩序。有如此的民众,并不贪图什么,只是为了活命,不在意上面的宰割,上面的当权者就不可以给他们个活路么!
冯导平实的讲述了那段历史,没参杂主观的对与错,是与非,只是让观众从中自己去领会是是非非。大家饱着肚子,去经历那个年代的难民饥寒交迫的日子,去想当初连吃都是问题的大家的那份艰辛,在看完电影后静静的走出影院,概括自己收获的点点滴滴。
电影一九四二的个人观后感范本有关文章:
★ 《1942》电影观后感范本5篇
★ 《1942》电影观后感甄选范本5篇
★ 《1942》电影出色观后感范本5篇
★ 1942电影观后感1000字范本赏析
★ 1942观后感500字五篇
★ 高中生观一九四二观后感五篇
★ 1942电影观后感600字影评
★ 关于个人观后感的范本5篇
★ 个人读后感观后感范本500字6篇
★ 电影观后感1000字甄选范本-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