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学习方法  各学科学习方法  学科学习方法  脑力开发  演讲与口才  小学学习方法  记忆力  初中学习方法  资讯  英语 

六国论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日期:2020-11-24     来源:www.dazhixue.com    作者:智学网    浏览:578    评论:0    
核心提示:六国论作者: 苏洵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

六国论

作者: 苏洵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可以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以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②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③”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⑨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能已。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可以,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能下咽也。悲夫!有这样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

1.率:一律,一概。

2.判:确定,断定。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 魏世家》和《战国策 魏策》。

4.终:最后。

5.与:亲附、亲近。

6.既:已经。

7.免:幸免。

8.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9.速:招致。

10.再:两次。

11.连却之:动词的使动使用方法。

12.洎:及,等到。

13.谗:小人的坏话。

14.殆:快要。

15.智力:智谋和力量。

16.使:倘若。

1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运势。数,天数。理,运势。

1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19.事:侍奉。

20.礼:礼待。名为动。

21.则吾恐秦人食之不能下咽也 下:吞下。名为动。咽:咽喉。

22.势:形势。

23.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

2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天天,名为状。 月,每月,名为状。以,而。

25.为:治理

26.劫:胁迫,挟制。

27.势弱于秦。 于:比。

2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可以凭着。

29.苟以天下之大 苟:假如 以:凭借。

30.故事:旧例。

31.迁:改变

32.是故:因此

33.始:才

34.当:假如

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坏处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我们的力量,是灭亡的缘由。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由于贿赂秦国吗?”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缘由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可以一个人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去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实质多百倍。六国诸侯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质也要多百倍。那样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忧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极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非常爱护,全都拿来送给其他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围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如此,那样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哪个强哪个弱,哪个胜哪个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如此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仿佛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非常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伴随五国灭亡了,为何呢?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可以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成效。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暗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祸患。赵国过去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邯郸变成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能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倚赖秦国。刺客不去良将李牧还活着,那样胜败的运势,存亡的理数,假如与秦国相比较,或许还困难衡量呢。

唉!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那样,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可以咽下去。真可悲啊!有如此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每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假如凭着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所在的地方:古典文学 古文翻译 高中文言文

项羽之死:《项王军壁垓下》原文翻译及赏析

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

齐人有一妻一妾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

奕秋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

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作者:出处:未知时间:2013-06-15阅读:1260

特殊使用方法

一、一词多类 一词多义

以:

1.秦以攻取以外

2、以有尺寸之地

3、举以予人 省略句:举之以予人

4、以地事秦

5、苟以天下之大

之:

1、较秦之所得

2、秦之所大欲

3、以有尺寸之地

4、子孙视之不甚惜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7、此言得之

而: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4、二败而三胜

然则:既然如此,那样。

然后: 如此将来。

兵:

1、非兵不利

2、而秦兵又至矣

3、斯用兵之效也

暴:

1、暴霜露

2、暴秦之欲无厌

事:

1、以地事秦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犹:

1、犹抱薪救火

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始:

1、始有远略

2、始速祸焉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2、并力西向

二、古今异义

1、其实: 古义:它的实质数目 今义:事实上

2、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爸爸的爸爸

3、至于: 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 古义:可以凭着 今义:表示可能或可以

5、故事: 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 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指人类考虑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 古义:如此将来 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状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状况,有些跟前一分句的“先”、“第一”相呼应

8、与: 古义:结交 今义:和

9、速: 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10、不可以: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不能

三、成语

如弃草芥:芥,小草。 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乎。

抱薪救火:薪:柴草。 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的办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四、特殊句式

1.赵尝五战于秦 ---------------------- 介后

2.洎牧以谗诛 ------------------------ 被动

3.齐人勿附于秦 ----------------------- 介后

4.斯用兵之效也 --------------------- 判断

5.其势弱于秦 ------------------------ 介后

6.苟以天下之大 ---------------------- 定语后置

7.破灭之道也 ------------------- 判断

8.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省略句

9.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判断句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省略句

1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省略句

12.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

1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省略

14.是又在六国下矣 ---------------- ----- 判断句

五、词类活用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使用方法,使……退却,译为打退。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能下咽也。下:吞下。名为动。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天天 、每月。名作状。

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词作动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不可以独完:完好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作状,按理来讲。

始速祸焉。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六、通假字

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 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 假如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毋 不要

4.暴霜露 通曝 冒着您所在的地方:古典文学 古文翻译 高中文言文

项羽之死:《项王军壁垓下》原文翻译及赏析

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

齐人有一妻一妾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

奕秋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

庄暴见孟子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

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作者:出处:未知时间:2013-06-15阅读:1261

写作特征

1.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战国年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缘由是多方面的,其根本缘由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一流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进步,军事实力超越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进步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势必性。本文是史论,但并非进行史学的剖析,更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我们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大家剖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不是准确、全方位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办法和规则,堪称古时候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假如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明确,结构严整。不只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尤其是对比的论证办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去具备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征以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征。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能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成效。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只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只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不只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备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评价

苏询的《六国论》,不是写的自由潇洒或错综起边的种类,而是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规范性的作品,体现了议论文论证严谨的特征。由于头绪了解,变化较少,通过提要钩玄,逐段逐层梳理总结,比较容易搞了解文章脉络和主要思想内容。

在文章结构上便于学习。

但另一方面,苏洵的《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缘由归结于“赂秦”,尽管文章在论证上、语气上给人势如破竹的感觉,但今天看来显然失之偏颇。由于从本质上讲,六国灭亡是因为不思改革进取,不采取富国强兵之策,从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历史所淘汰。当然也有策略、方案等方面的种种具体原 因。单从某种视角看到了某些事实,便以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这是人类比较容易陷入的误区。 简介

苏洵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伙”.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据了解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佑元年,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非常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觉得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医生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过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要紧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改革的主张。他觉得,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大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起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因为苏洵比较知道社会实质,又善于概括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看法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着名的《六国论》中,他觉得六国破灭,弊在贿秦。事实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策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可以乘胜直捣咸阳的策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策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出色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期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备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这部分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倡导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一样文体的一同需要和不一样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点,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和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非常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收获远逊于散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时尚,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佑集》15卷。

背景

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状况,借以知道作者立论的依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年代的历史情况,借以明确作者写作此文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征。

在国内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年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进步,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我们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同意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缘由是多方面的,绝不只是由于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将来,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中央集权规范,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能专兵,甚至外出作战,也需要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常常轮换,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导致军队没战斗力。如此的手段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大中央集权的手段,造成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行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紧急,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如此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很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如此的现实写作《六国论》的。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非单纯地评论古时候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赏析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很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个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剖析,突出强调了“士”有哪些用途。苏轼觉得,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缘由。只须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缘由是不可以团结一致,一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一样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概括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状况看,六国灭亡的缘由并非“赂秦”.六国的失败,主如果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看重改革,不可以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方法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拥有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大家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进步的势必趋势。苏洵对此并不是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认这一点:“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能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缘由,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办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说过:“老泉论六国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同意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内”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而入,屡犯边疆。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真宗景德元年,辽大兵压境,直逼澶州城下,威胁汴京开封。于是,宋与辽签定了“澶渊之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辽第三要挟,宋只得增加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第二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东流。苏洵对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期望其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苏洵的议论虽不无可商榷处,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异国他乡。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备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征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第一段的逻辑性是很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看法:“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讲解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害处,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可以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概括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有哪些用途,后面的二、三两段事实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性的句子简捷有力,叙述性的句子生动感人。比方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部分叙述语言本身带有主观感情,还有描述的特征。作者还运用引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使语言灵活多样,增强了表达成效。本文的句式也整饬有度,尤其是四字句占了肯定比率,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富有步伐感。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之文,吾意足矣。”的确这样,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更多>大智教育相关文章

考试报名
推荐图文
推荐大智教育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智学网-大智教育,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指导,我要自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