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的名人故事12个
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生动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助你认识社会、理解生活,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是非分明的人。下面是记者帮大伙收拾的关于爱国的名人故事,供大伙参考借鉴,期望可以帮助到你。
1、刘胡兰
刘胡兰只活了15岁,但她却留下了不少英雄事迹。打小起,贫苦出身的她就爱憎分明,早在抗战时期,10岁的刘胡兰就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由于表现突出,她14岁就当上了区妇女干事,还被中共吸收为预备党员。
为了革命的需要,党派刘胡兰回云周西村领导工作。其间,刘胡兰曾配合武工队员,将该地大恶霸石佩怀处死,取得了老百姓交口称赞,也惹怒了反动派。为了报复,反动派率军突袭云周西村。上级命令刘胡兰转移,但,为了帮助更多群众和党员转移,刘胡兰主动需要留下来坚持斗争。不幸的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叛变了,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反动派抓到刘胡兰后,推行了种种威逼利诱,但都没成功。最后,反动派把刘胡兰带到了铡刀面前,当着她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杀了。可敌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刘胡兰却异常镇静,怒喝道:“我咋个死法?”在反动派说出“一个样”后,刘胡兰大义凛然地说了声“怕死不当共产党员”便来到铡刀旁,毫无惧色地躺在铡刀下。
2、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同意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从来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知道。可是,在辗转流离的日常,他得了重病。1849年秋季,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需要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根据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3、华罗庚立志回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非常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大家应当回去!”
4、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历程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马上达成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医生。屈原为达成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倡导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因为上官医生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为国捐躯。
5、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讯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筹备渡过黄河光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6、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剖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与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怎么样充实国力,积极筹备,准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采纳他的建议。
7、宋庆龄的执着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国民大革命、国共对立十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她一直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倡导,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块,为祖国的兴盛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人之一。
8、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非常大。1899年英国强租国内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进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措学校。他四处奔走,筹筹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9、郭子仪和李光弼团结为国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时的大将。当时,两人由于平常的一些误会,积怨非常深,感情非常不好。平常即便同桌吃饭,互相都懒得瞧上一眼,更别提说话了。
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仪做朔方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等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很大。
李光弼这个时候有的担忧,怕郭子仪公报私仇,借故杀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仪反向皇帝极力举荐他,结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同时,郭子仪还将自己部下的一万精兵分给了他,让他带兵东征。
郭子仪此举,让李光弼产生了更大的误会,心想郭子仪这次肯定不会放过他了。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来,找到郭子仪说:“以后不管如何处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图不连累妻小。”
郭子仪听后,非常是诧异,忙离开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热泪说:“国家危急,大家应该同心协力,不可以再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了。”
李光弼见郭子仪心胸这样坦荡,便带队请战。此后,将帅一心,在平判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10、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是平阳人。他是武帝卫皇后的姐姐少儿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卫青是抗击匈奴的名将。汉朝的大将军。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屡为边患。武帝时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的侵略进行反击。元朔六年,年仅十八岁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他率领800骑兵长途奔袭,斩获匈奴2000余人,战功冠于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在元狩二年,元狩四年与匈奴军的战斗中,霍去病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共斩俘匈奴10万余人。汉武帝非常喜欢这个名将,曾下令给他建造府第,但霍去病却拒绝了。他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勉励着后人。
元狩六年,年仅24岁的霍去病猝然过世。武帝十分痛惜,在自己以后的陵墓茂陵旁边为他修建了一座状如祁连山的墓地,用以表彰他抗击匈奴的卓著功绩。
11、爱国将领吉鸿昌
1895年,在河南扶沟县吕潭镇一家吉姓小茶楼的后院,诞生了一名男生,起名字鸿昌。对于鸿昌的爸爸吉筠亭来讲,添人增口是件喜事,可又多了张吃饭的嘴。吉鸿昌很不容易熬到了十八岁,恰恰冯玉祥在河南招兵,于是他便报名参军,从此开始了他一辈子的戎马生涯。
12、钱学森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开心。他计划回国,用我们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容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想方设法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