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时候名人诸葛亮的故事
故事是一种文学体裁,生动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助你认识社会、理解生活,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是非分明的人。下面是记者帮大伙收拾的古时候名人诸葛亮的故事,供大伙参考借鉴,期望可以帮助到你。
三顾茅庐
徐庶向刘备热诚地推荐诸葛亮(也叫诸葛孔明),刘备非常高兴,便决定去访聘。当时诸葛亮正在襄阳城外隆中隐居。刘备携同关羽,张飞到隆中,不巧诸葛亮出了门,没见到。过了几天,刘备再冒着风雪去拜访,诸葛亮又跟朋友闲游去了。两次见不到孔明,刘备有的失望,但为了收获大业,他求才心切,不考虑张飞关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访。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不过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三顾茅庐」后来便用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有时也表示多次拜访才见到他们。
如鱼得水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把孔明当作老师,关羽,张飞看在眼,非常不痛快,便对刘备说:「孔明年龄轻轻,有甚麽才学 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麽本事!」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需要再多说了。」 「如鱼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合适自己事业进步的环境。 比如:李教授请到张明作助手,简直「如鱼得水」,研究项目的进度加快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初出茅庐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亮随刘备到新野后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领兵十万,到达博望城,逼近新野。刘备叫来关张二人 商议迎敌,张飞原本对刘备说的「得了孔明如鱼得水」非常不服气,便赌气地说:「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敌 」 刘备说:「智谋靠孔明,勇武须二弟,如何可以推诿呢 」 刘备叫孔明指挥作战,孔明怕关张等人不听从号令,便要了刘备的宝剑和印章,显示他正学会兵权,违令者斩。孔明派兵遣将,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败夏侯敦。这场好看的胜仗,使关张开始佩服诸葛亮,从此诚心诚意地听从他的调遣。《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有首评议诗赞扬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成语「初出茅庐」原说诸葛亮出山后初掌兵权就打胜仗,后来则用以比喻刚刚进人社会工作,缺少实质经验。比如:别看他「初出茅庐」,却有一股冲劲,又肯虚心学习,非常快就熟知了业务,作出了成绩。
隆中对
官渡大战将来,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由于我们的抱负没可以达成,心里一直闷闷不乐。他想探寻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你能请到其中一位,就能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由于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非常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友诸葛孔明,大家称他卧龙,将军是否想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你跟他如此熟知,就请你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可以。像如此的人,肯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你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如此推重诸葛亮,了解诸葛亮肯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携带关羽、张飞,一块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我们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如此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我们的倡导。他说:“目前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可以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目前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可以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剖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觉得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伙都对他不认可。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假如你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能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哪个不欢迎将军呢。可以如此,功业就能收获,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剖析,思想豁然开朗。他感觉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大家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锦囊妙计
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同意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我们的妹妹许配给刚刚去世了老婆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计划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应该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可以根据顺序实行。」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后来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锦囊妙计」目前比喻能准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方法。
一时瑜亮
周瑜一直要置刘备与诸葛亮於死地,但他的计谋却一个一个地被诸葛亮破坏,《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狭窄,身上本来带有箭疮还末痊愈,气怒之下,终於死去,他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个周瑜,为甚麽又还要再有个诸葛亮呢!」由这个故事引出「一时瑜亮」这个成语,指同时存在的才干能力相当而又相抗衡对峙的两个人。
七擒七纵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登上帝位,蜀国兴盛起来。当时南中区域(目前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一带)几个郡却作乱造反,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战事节节胜利,最后剩下南中首长孟获还继续反抗。诸葛亮获悉孟获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非常有名望,便决定攻心为主,把孟获争取过来。 诸葛亮善用计谋,首次交锋就把孟获活捉了。他游说孟获归降,但孟获不服气,孔明也不勉强他,把他放了,让他再来较量。就如此,捉了放,放了捉,一直把孟获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获终於心服口服,不再反叛。诸葛亮命令孟获和各部族首领照旧管理原来的区域,不派出官吏,也不留军队,使汉人和各民族长期相安无事,稳定了蜀国后方,为北伐创造了「无后顾之忧」的条件。「擒」就是捉拿,「纵」就是放。「七擒七纵」比喻对战胜他们稳有把握,在方案上有收有放地控制他们。
淡泊明志
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进了草庐大门,到了中门,只见门上写看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意思是用淡泊简朴来显示我们的志趣,用心理平静来离得远远的名利。这副对联表现了诸葛亮品德修养的一个方面。诸葛亮《戒子书》则是用了双重否定的表达方法: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非常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大家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目前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期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了解这十万支箭什么时间用?”周瑜问:“十天造得怎么样?”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势必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须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可以开玩笑。”诸葛亮说:“如何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想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非常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如何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谎话吧?”周瑜说:“是他一个人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筹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如何计划,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一个人找的,我如何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可以让都督了解。他如果了解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了解诸葛亮借了船有哪些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需要竹子、翎毛、胶漆这类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如何解决!”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哪些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哪些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干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块去取箭。”鲁肃问:“哪儿去取?”诸葛亮说:“不需要问,去了就了解。”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个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有亮,船已经挨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假如曹兵出来,如何解决?”诸葛亮笑着说:“雾如此大,曹操肯定不敢派兵出来。大家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非常大,敌人突然来攻,大家看不清虚实,不要随便出动。只叫弓箭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箭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箭手一块朝江中放箭,箭仿佛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日渐亮了,雾还没散。这个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了解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五丈原
五丈原坐落于宝鸡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缘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能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季,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闻,诸葛亮过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取名字“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了解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现在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说。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喂鸡求学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非常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方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天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如何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了解饿!”
“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了解其中必有奥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刚看到的状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以后一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打造了蜀汉政权。
技巧·启迪
诸葛亮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大家每个人学习。大家的学习条件好了,更应该发奋学习,拼搏进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