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北京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2019年《考试说明》),确定了语文学科考试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目的与内容为考试范围。修订后,调整了考试内容和需要,进一步明确了基础运用和古诗文阅读的内容;调整了试题的题型及分数分配,优化了2019年中考语文学科的试题结构;调整了参考样题,体现命题指导思想和改革方向;调整了附录内容,兼顾不同教程的变化。 1、调整考试内容和需要,加大对中华民族出色传统文化的考查。 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继承和发扬中华出色文化传统的课程基本理念,在基础运用中,增加了认识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知道其大致演变过程的表述,强化对书法知识和书法赏析的考查;在古诗文阅读中,增加了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源于己的体验在古诗文学习中,理解中华民族出色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遭到熏陶感染的表述。 2、调整试题结构中试题的题型及分数分配,优化试题结构。 对试题的题型及分数分配中选择题和填空题、简答卷等的分值进行了适合的调整,在有益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首要条件下,保证试题的区别成效。 3、调整部分参考样题,丰富样题种类。 依据修订指导思想,参考样题中增加了古时候诗歌阅读样题,并以较好地体现了学科命题思想和改革方向的考试试题,对原有样题进行替换。样题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学科特征,凸显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和革新性的需要,强调育人立意、能力立意、文化立意。 (1)关注学科育人,重视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生活观、价值观打下基础,语文学科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出色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可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修订过程中,增加了古时候诗歌考查的样题,体现对古诗文学习中出色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的考查;将2018年中考语文卷写作题编入2019年《考试说明》中,激起学生传承出色文化的使命感。 (2)关注学科特征,重视语言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很多的语文实践中领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升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修订过程中甄选的样题,体现了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等不同范围的相互综合,体现了运用所学常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不同能力的综合,突出对语言实践中运用语文能力的考查。比如,将2018年中考语文卷第3题、第23题、第24题编入2019年《考试说明》中。 (3)关注阅读表现,重视语文基础 语文课程应重视引导学生多念书、多积累,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在调整样题过程中,关注学过生日常积累和阅读表现的考查,重视对学生应知应会的、日常用得上的和将来自己进步必不可少的语文学科的入门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比如,将2018年中考语文卷的第10题和第14题编入2019年的《考试说明》中,前者体现的是对入门知识积累的考查,后者指向的是学生的阅读表现。 4、调整部分附录内容,适应新教程变化的需要。 兼顾现行不同版本教程的变化,替换了附录1现代文文章示例附录2文言文阅读篇目附录3古诗文背诵篇目中部分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