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学习方法  学科学习方法  各学科学习方法  脑力开发  演讲与口才  小学学习方法  记忆力  初中学习方法  资讯  英语 

文言文翻译容易见到八种失误

   日期:2024-07-12     来源:www.zhixueshuo.com    作者:智学网    浏览:340    评论:0    
核心提示:文言文翻译容易见到八种失误  在大家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伙对文言文肯定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含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相信还是有不少人看不明白文言文,下面是我们为大伙收拾的文言文翻译容易见到八种失误,欢迎阅读,...

文言文翻译容易见到八种失误

  在大家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伙对文言文肯定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含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相信还是有不少人看不明白文言文,下面是我们为大伙收拾的文言文翻译容易见到八种失误,欢迎阅读,期望大伙可以喜欢。

文言文翻译常见八种失误

  文言文翻译容易见到八种失误

  1.译句不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倒装句,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比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有些学生译成:蚯蚓没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按定语后置的特征来译,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

  2.应译的漏了,不需译的却译了。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成: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非常高兴的事吗?译句把“时”的意思漏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按时”二字,才正确。再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利于晋。学生硬把“晋侯、秦伯”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这就多余了。在文言文中但凡国名、地名、官名、帝名、年号等,都不需要翻译。

  3.该增添没增添,没的却要增添。比如: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译成:目前刘表刚刚死亡。两儿子不团结。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流畅。再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成:不少人在一块走,一定有些品行高洁、学有专长,助人为乐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原句并没“品行高洁、学有专长、助人为乐的人”这一内容。这是没却要增添而导致的失误。

  4.省略成分没译出。比如: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哪个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信件,而译文却没译出。

  5.该删除的词汇仍然保留。比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了。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导致了错误。

  6.以今释古。比如:是女子不好……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这就有以今义释古义的问题。例句中的“好”,在古时候指女子面貌好看,而目前指所有美好的性质。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7.不理解互文见义。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译成:秦代时的明月和汉代时的关隘。正确的译文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8.需要意译的硬要直译。比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是同义迭句,不可以直译,只能意译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

  错误一

  混淆古今异译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物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一概都不同意。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一概都不同意。

  [剖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缘由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用教程注解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用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用复习提纲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第一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此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不是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不是相符等。

  错误二

  词类活用剖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剖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通常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总是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用复习提纲熟知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点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使用方法,表示主语觉得宾语具备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况,可译为“觉得……”“以……为……”;形容词的使动使用方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备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况。

  2、翻译语句的首要条件是了解文章大意,而大家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办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我们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错误三

  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剖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略导致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应该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概要》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使用方法,依据句意,准确翻译。

  错误四

  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不过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只不过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剖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需要。另外,有的通过直译没办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合“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汇。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去粗心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是什么原因就是,没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不过“就词译词”,不可以非常不错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问题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的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可以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需要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合“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不是通顺,看看有没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错误五

  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由于是有功的老臣而取消。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很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由于是有功的老臣而取消。

  [剖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目前两个方面:

  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汇没译出。依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

  ②风格不同,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办法,将单音节词汇双音化,有效防止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防止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使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汇。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与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更多>大智教育相关文章

考试报名
推荐图文
推荐大智教育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智学网-大智教育,好的学习方法与技巧指导,我要自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