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风俗作文(通用6篇)
在学习、工作、日常,大伙对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们采集收拾的腊月二十三风俗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伙阅读。
腊月二十三风俗作文 1
大家觉得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据了解,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大家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闻,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大家就用各种方法应对他。有些.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可以乱说话;有些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可以乱说话。灶神遭到大家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事实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在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由于,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春节,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通常地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将来,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同意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腊月二十三风俗作文 2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1月23日是阴历腊月二十三,民间称“小年”。民俗专家表示,“小年”不小,从“小年”开始,大家约定俗成地祭灶、扫尘、穿新衣、贴春联、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拜年,大大家还要向晚辈发压岁钱,它为新年拉开了序幕。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中国民间称“灶神”为灶王爷、灶君、灶王、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是大家敬奉的吉祥神、保护神。据民间传闻,灶神受天上玉皇大帝之命常驻人家,司察人间的是非善恶。
传闻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老百姓的家里,察一家之善恶,奏一家之功过,保一家之平安。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王爷就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帝依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来年的吉凶祸福的命交到灶王爷手中。因此,对一家人来讲,灶王爷的汇报十分要紧。
既然灶神学会一家的命,因此,在祭灶时,每家都非常看重,为的是求其高抬贵手,增寿降福。除鸡鸭鱼肉外,祭祀的供品中最突出的当属糖瓜,这种食品又甜又黏,不只甜了灶神的.嘴,也粘住了灶神的嘴,同时也粘住了灶神的心,为的是让灶神多说好话。
灶王爷一上天,直到除夕才回来,因此,大家借助这期间贴年画,杀猪宰鸡,蒸馒头蒸糕,忙忙碌碌、欢欢喜喜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腊月二十三风俗作文 3
昨天是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我老家有个传闻,说:昨天是“灶王爷”上天去汇报一年的事情。为了让“灶王爷”只言好事,大家老家这一天要吃饺子和玉米糖。由于饺子需要包,就等于把“灶王爷”的嘴封上,只让他上天说好事不说坏事。吃玉米糖是由于想让他嘴变得甜一点,其实还是让他说好事。
昨天我和母亲上天虹超市去买包饺子的面和包饺子的馅。大家买了角瓜和鸡蛋,由于我要吃素馅的。最后还买了一袋面粉。
回到家,我母亲把面和好了,又把面用刀切一小块一小块的'让我按面饼。我一按,好软啊!于是我问母亲:“为何面这么软?”“记住,软面饺子,硬面条。饺子的面就是要和得软一点。”母亲说。我按完了面饼,母亲又把面饼擀了擀,面饼变得薄薄的,然后母亲教我包饺子。由于我首次包饺子,所以母亲让我少放点馅,然后把面皮中间对折捏好,再把面皮其它部位捏紧,不要露馅,一个饺子就完成了。我包的几个都是“瘦瘦长长”的,而母亲包的全是是短短胖胖的。我问母亲:“为何我包的又瘦又长,没你包的好看?”“每一个人不是天生就会做什么事情而且能干好的,你多包几次就包的漂亮了。”
包完饺子,大家拿去煮。“开饭喽!”母亲说。大家把饺子端上来,吃了起来。味道真的很好哦!特别是我包的,我感觉更“美味”啊!昨纯真无邪是好快乐!
腊月二十三风俗作文 4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要扫尘的,所谓扫尘呢,顾名思义就是大扫除的意思。
这天,我懒洋洋的从床上爬起来,睁开睡意朦胧的眼睛,看见远处窗台上飘着一片树叶,树叶上的晨露,水亮亮的,晶莹剔透,窗外传来阵阵鸟鸣声。成恩起床了……,爸爸妈妈的声音从客厅断断续续的传来,我想到时候该打扫卫生了。
想完,我便一个生龙活虎从热气腾腾的被窝中“滚”了起来。等大家吃完饭,新的一年首次大扫除就拉开帷幕了。
大家家打扫卫生通常是擦窗户、扫地和拖地。第一是擦窗户,我先把抹布放进装有水的桶里浸湿,然后找来一张椅子,小心地站在上面擦起玻璃来。只见玻璃上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我使劲地擦了一遍又一遍,经过我的努力,终于把窗户擦干净了。啊,真累!
窗户擦干净后,就要扫地了。我找来了一把扫帚,然后弓着背、低着头、弯着腰,手中拿着扫帚认认真真地扫起来。我仔细地把每一个角落扫了一遍又一遍,连一点儿纸屑也不放过。最后我把一大堆垃圾倒进垃圾桶里。如此,整个家都干净多了。
扫完地后,我开始检查地板,发现地板上还有一些污垢。于是,我找来拖把,放进装有水的'桶里浸湿,然后认真地拖起地来。我对准污垢拖了又拖,终于把污垢拖干净了。污垢是没了,可是地板却变成了一个“大花脸”,如何也拖不干净。这个时候,我已经很累了,满头是汗。母亲见到我这个样子,十分心疼,就连忙给我递过来一条毛巾,说:“孩子,你那样辛苦,还是别干了。”我听了母亲的话,真想不干了。但,我心想:这是新年的首次的大扫除无论怎么样我都要坚持干下去!想到这里,我说:“母亲,我不累。”说着我又继续拖起地来,直到把地板拖干净。经过我的努力,房屋真是变得一干二净了。
虽然我已经筋疲力尽,但我的功夫没白费。
腊月二十三风俗作文 5
今天是阴历腊月二十三,老大家纷纷把家灶王爷的嘴用糖粘起来,含义是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由于传闻中今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帝汇报各家一年状况的日子。这不,灶王爷吃完了糖,感觉今年给他糖的人没少多少,抹抹嘴,背上一年的供品,认可的上天汇报玉帝去了。
不料,他刚走到南天门那儿,就被两个士兵拦住了:“对不起,请回,玉帝有旨,今天只许灶王一个人进来,闲杂人等不能入内。”灶王冒火了:“一年不见,怕是把我老灶王的样子都吞到肚子里去了吧?”两个士兵仔细一看:“呦,灶王,你别见怪,大家确实是把你忘了,不过这一次大家会把你记住的`!”“哼,每回都如此说,也没见你们什么时候记住过我。算啦,不跟你们罗嗦了,我进来了。”
灶王绕过杨戬的真君神殿,还有几年之前归猪八戒管的水库(俗话说:天上1日,地上一年。)走过上面布满了云的桥,来到了瑶池,玉皇大帝见他来了,连忙宣布上朝,并找人去请王母娘娘,人都到齐了的时候,玉皇大帝发问了:“这一年地上的大家对你还有大家依旧尊敬吗?”“尊敬是尊敬,可是人好像少了点……”“什么?这帮人简直太任性妄为了!不给他们点厉害瞧瞧,他们是不了解还有我这个玉皇大帝了!让龙王下一场大雪,目前聚集乌云,筹备!!”“且慢,皇上,因为今天(今年)和昨天(去年)中国又是开奥运会,又是“神七”飞天的,有不少给咱们上供的人觉得是咱们的功劳,所以供品也不少啊,你看!”说着举起了那个袋子。(实质不是如此,可是灶王吃了人家的糖,不可以再说人家的坏话吧?)玉帝看完之后,说:“很好,很好,还算可以……哎呀!我不可以再让老龙王下雪了,快点去通报,不要让他再下雪了,把天放晴,不过,每年正月十五的大雪还是要下的……”
你们假如不相信我的故事,可以看看窗外天上——目前天还没完全晴那!这准是老龙王还没有干好玉帝给他的活呢!
腊月二十三风俗作文 6
传闻阴历腊月二十三晚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的善恶疾苦,腊月24日再回到凡界。因此,这两天家家都要向灶王爷献上饭菜或糕点、酒食,形成了传统的“祭灶日”。
祭灶日起于何时,很难细考。从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诗》可知当时祭灶活动的场面很隆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酌酒花钱灶君喜。”如此认真对待灶王爷只不过富豪家的事,穷苦老百姓吃穿都十分困难,只得凑合着应对,献上简单的糖果、茶点,正象古时候民谣所说:“灶糖一盘茶一盏,打发灶君上青天。天宫见了玉帝面,不当说的`且莫言。”这句话正好应了灶神两旁的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当然这是老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祈求平安富裕的一种期盼。在一些文人学士眼里,早已看穿祭灶只是老百姓因期盼而产生的良苦用心。他们写诗或以嘲讽,或以感叹。元代诗人程文海有一首祭灶诗:“何年呼得灶为君?鼻是烟囱耳是铛。深府乞灵余不会,但令分我胶牙饧。”直接嘲讽灶王爷只是一座灶台。宋代诗人吕蒙正也有一首祭灶诗:“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全诗真有一种“把酒问青天”的感慨气味,也留下了“乱世文章不值钱”的名句。
古时祭灶与掸扫同时进行,故有“张王李赵,23日祭灶。”“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屋”之说。掸尘,即有“扫尘”(去陈)之意,也有迎归灶王爷“下地降吉祥”之意。今日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灶现象已不多见,而新年前洒扫庭院、掸拂尘垢、拆洗衣被的优良传统已被现代的清洗方法和卫生习惯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