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都有什么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7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时尚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以下是我们为大伙收拾的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都有什么,仅供参考,期望可以帮助大伙。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都有什么
中元节的来历:中元节又较 鬼节、7月半,盂兰节,通常是在每年的阴历7月十五这一天,
中元节“庙普”正月15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7月15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10月15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一样的讲解,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时候时尚的土地祭祖有关。据了解天官过生日在正月15日,称上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地官过生日在7月15日,称中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水官过生日在10月15日,称为万元节。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在阴历7月15日,俗称7月半。传闻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常见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通常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成了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7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1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7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7月例行祭祀祖先。
中元节 荷叶灯传闻地宫掌管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经过世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的道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绝对不可以完全解除罪孽,只不过减轻了一些,期望他们早日长眠。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殉国,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如果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中元节民间风俗
各地风俗
国内
河北:泊头市、南皮县7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坟墓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筹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7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永和县念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这样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孩子。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闻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7月15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坐落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临潼县7月15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
上海七宝古镇举行中元节“兰盆盛会”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时尚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四川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马上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名字,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名字准时间。俗传7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大家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能回去的亡魂,所有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风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了解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闻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孩子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到惊吓吓。安远县祭祖,先于7月12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筹备爸爸妈妈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爸爸妈妈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一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方法筹款来应对。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莆仙有“家祭”、“公妈热”、“送纸”、“金粿”等风俗。
广东:曲江县猺族人7月15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宝宝及女宝宝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7月14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节日。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时候的潮阳县施孤时,富豪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没钱人家的女生,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桂林区域的人多以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夕开始到7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些地方从七夕开始迎接祖先,有些是7月十三迎接祖先,但七夕也是都要“恭饭”;7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的“钱包”及 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冗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看重的节日,其看重程度是除新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要紧的节日。阳山人以7月14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在广西,中元节也称“鸭子节”,大家觉得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另外也有些“烧包”风俗,通常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需要要放在扁平笸箕内,意为野鬼不能抢夺。
云南: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块焚化。
湖南:邵阳人于阴历7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阴历7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湖北:麻城人每逢阴历7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节日,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平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7月十三到16日间的任一天进行。[5]
海外
泰国:阴历7月十五当天将会举办水灯节,大家放天灯为逝去的亡灵祈福。
日本:盂兰盆节在飞鸟年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俗称“お盆”。在城市7月13日至16日,在农村8月13日至16日进行。13日前扫墓,13日接先人鬼魂,16日送。也有送中元礼物的习惯,民俗上也会众人聚集,跳一种名曰“盆踊”的舞蹈,专注于手部动作,像今日的Para Para。日本人对盂兰盆节非常看重,现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要紧节日,企业、公司通常都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不少外出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借助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此时像大都市街道多显冷清,有点类似中国的清明节。
朝鲜:朝鲜半岛的中元节又称“百中节”、“百种节”、“亡魂节”等,是朝鲜的一个传统节日,来自中国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然后进步出朝鲜族特点。相对于中国、日本的中元节较重视于祭祖及普渡,朝鲜的中元节则保留较多秋天农夫庆丰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仪式则第二。
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华人区域中,中元节除去上述的祭祖普渡等传统风俗以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福建人称之为“7月歌台”或简称“歌台”。这类歌台通常上是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施与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一般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的。歌台表演一般安排于夜晚时分,台上表演包含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阴历7月都有表演。[8]
马来西亚: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区域中,中元节也称盂兰胜会或庆赞中元除去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贯的传统风俗戏剧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人打造了星加坡华人一样的歌台文化,通常跟新加坡大同小异。
中元节祭祀活动
中元普渡、祭祖
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要紧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7月初中一年级到7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期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饰演驱魔大神钟馗,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1]
祭祖
中元节祭祖祭祖节在农历7月15日,所以简称为“7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最初。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通常在7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时日子要对先人祭拜,通常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7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天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7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根据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区域,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要紧的祭祖日。[3]
祭祀土地
7月十五,民间还风靡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将来,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闻可以防止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2]
放河灯
中元节 放河灯大家觉得,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同。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闻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10] 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不过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看上去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要紧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通常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溺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风俗的最好注脚:“7月十五是个鬼节;去世了的冤魂怨鬼,不能托生,缠绵在地狱里很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如果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很黑,若没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忘记。
送羊节
主词条: 送羊节、面塑
阴历7月十五,还被叫做“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时候,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区域的农村,民间时尚7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风俗。传闻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7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了解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风俗,后来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7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风靡面塑活动,晋北区域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第一依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一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期望小辈不要忘记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则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将来,还要再捏很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类面塑蒸熟将来,再经过五色着彩,看起来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7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技术的节目了。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都有什么
1、中元节来历
1、佛教典故
鬼节也称作中元节,来自于佛教盂兰盆会。
2、道教说法
依据已有些文献记载,中元之命名源自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说法。道教将正月十5、7月十5、10月十五这三个月圆的夜晚定为上元、中元、下元。
正月十五上元节为天官的诞辰,此时祭天;
7月十五中元节为地官的诞辰,传闻这天地官降低,定人间善恶。由此形成了天官赐福、水官解厄、地官赦罪的三元节;
10月十五下元节为水官的诞辰,此时祭水。
《道经》载:“7月15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
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将这一天作为哀悼祖先、祭祀已经过世亲人的日子。但因为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节有较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元节亦被叫做盂兰盆节。故佛教寺庙会在此日举办盂兰盛会超度亡灵和祭祖。如此一来,佛教的盂兰盆节就与道教所谓的中元节有了交叠之处。
2、中元节风俗
1、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灯”、“荷花灯”,由于这种灯的底座大都是用纸板或木板做成莲花形状,或者干脆用莲花叶作底座。大家在荷花灯底座上安放灯盏或蜡烛,在7月15日夜月明风清之际放于江河湖水之中。
2、荐新祭祖
道教说这天是地官赦罪日,佛教说是佛欢喜日。民间则视为是祭祖悼亡的日子。明清资料记载,西南不少地方从7月初七开始打扫家,到了7月十3、十4、十五,早晚上供,倒茶敬香。7月十五要送老人回去。除去接老人的,也有上坟的。
3、布田祈谷
布田祈谷,祈祷谷物丰收。7月十五是地官过生日,地官掌管丰收之事。拜地官,期望今年获得更好的收获。布田,就是在田里谷穗上挂五色小旗,也叫插彩。
4、普度施孤
帮自己祖先烧纸,也照看下邻居的祖先。过去扫墓修坟,左邻右舍的墓也要象征性地扫扫,打打招呼。大概和儒家的“老吾老与人之老,幼吾幼与人之幼”意思相近。
3、中元节饮食
1、吃鸭子
全国不少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 “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含义把不好的事情全部压下去,平平安安,多福多寿。
2、吃扁食
中元节的时候,南方一些地方吃扁食,北方则吃饺子。扁食样子和饺子有的相似,据了解扁食皮薄如蝉翼,晶莹剔透。中元节吃扁食可以离得远远的厄运,吸走脏东西。
3、吃花馍
陕北区域,中元节他们会吃花馍,花馍又称“面花”“面塑”,是一种汉族传统名点,因花式各样而命名为花馍。花馍制作时形状有很多讲究的,其中送给长辈的捏成人型,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捏成鱼形,意喻连年有余;送给晚辈的捏成羊型,用羊羔跪乳来提醒小孩不要忘了长辈的养育之恩。
4、吃包子
江西人在中元节这一天有吃包子的习惯,听老一辈讲,包子在他们那里的含义也特别好,假如结了婚的女子在这一天吃了包子,来年就会喜得贵子。而孩子子吃包子则保佑平安,一生免受到惊吓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