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这部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与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下面是我们为大伙收拾的《百年孤独》最新出色读后感10篇,期望能帮到大伙!
《百年孤独》最新出色读后感1
《百年孤独》以一个家庭为主线,时间跨度一百年,描写了一家人与孤独有关的种种历程。
为爱疯狂是由于孤独吗?由于同时爱上皮埃特罗,贝丽卡和阿玛兰妲展开爱的角逐,当得知皮埃特罗和贝丽卡订结婚以后,阿玛兰妲甚至不惜所有代价阻挠婚姻。奥雷里亚诺爱上蕾梅黛丝后,迫不及待期望将还是小孩的蕾梅黛丝娶回家。梅梅爱上巴比伦后,整个心思都掏空了,全都放在与情人的欢爱之中。庇拉尔年青时,与无数男性欢爱,老年后,还为青年提供欢爱的场地。为爱疯狂不是由于孤独吧,是由于爱火中烧,是由于人的欲望。相反,没爱的能力的人,永远不会爱上其他人的人,才注定了一生的孤独。奥雷里亚诺上校,从出生起,就不曾爱过其他人,晚年靠制作小金鱼排遣孤独。
还有一种人的孤独,来自于对爱的莫名的恐惧,阿玛兰妲错过皮埃特罗,又断然拒绝马尔克斯上校,一个人晚年靠织一件精美的寿衣打发,准确说是享受这份孤独。到底是哪些原因,让她一直拿不出爱的勇气?又是哪些原因,让她在生命的尽头终于放弃对于贝丽卡的怨恨?在生命的尽头,她终于领悟了孤独,看到由于孤独,梅梅和贝丽卡遭受的苦难,文中说这不是出于爱或者恨。那是出于什么?出于同情心,出于悲悯的同理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正是这样,她才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对死神,才可以与往事和解,才可以获得一份真的的心理上的宁静与平和。
人的性格特点,关乎人性,是一个说不尽又说不清的话题。将人性中的某一部分夸大,譬如欲望,看上去变形虚假,事实上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人性,由于人性中的一些部分在日常比较隐蔽。从这个角度讲,马尔克斯和莫言都是把人性的考虑和表达推到极致的大师。
这部小说中的孤独,我还没了解。在这里谈一谈,只不过经典作品的一种误读。日后,再读《百年孤独》,恐怕又会有别样的领会。
《百年孤独》最新出色读后感2
关于内容,我了解了一点,了解孤独的意思了。《月亮和六便士》第四章里说:每天做一样的事,让我感到腻烦。朋友们过着老一套的生活,再也引不起我的好奇。有时见了面,不待他们开口,我就了解他们要怎么说。就连桃色事件也是枯燥乏味的老一套。大家就像终点站到终点站往返行驶的有轨电车,连乘客的数目也能估计个八 九不离十。生活得太有秩序了。简直可怕。
《百年孤独》里奥雷连诺上校晚年不停地做金鱼。金鱼一共十六条。他天天都做两条,达到二十五条时,他又拿它们在坩埚里熔化,重新开始。阿玛兰塔的晚年是在缝制殓衣中生活的。她白天缝,晚上拆,直到死。
乌苏娜瞎了之后发现:当其他的人在房屋里漫不经心地来来去去时,乌苏娜就凭自己剩下的四种感官注意其他人的活动,使得哪个也不会忽然撞着她;非常快她就发现,而家的每一个人却没觉察到。他们天天走的都是同样的路,重复同样的动作,同样的时匆几乎说同样的话。这个家庭里发生了无数巧合的重复,就连爱上姑妈这种事情也隔了两代人之后重复发生了。重复,几乎是每一个生活命里最大的一件事。起床、洗漱、上学、上班、回家、吃饭、睡觉……大家天天都在无声无息中重复着过日子。假如你仔细回顾,会猛然发现你几个礼拜、几个月几乎都是如此的日子,毫无特点。特别是中年将来的人。
有时我在想,平淡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年青的时候大家都想热烈澎湃的生活。但那也累。过上几年就吃不消,想要安定。可一旦安定了,冷寂了,日子开始重复了,又倍感无聊。无聊得可怕。可怕到精神空虚,坐吃等死。
《百年孤独》最新出色读后感3
暑假里,我看了《百年孤独》这本著作。这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经典作品,它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
它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风风雨雨,同时也叙写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历史兴衰,字里行间你是不是也看到了那美洲进步的沧桑?那百年的风雨变幻?克林顿曾赞马尔克斯是所有语言中最伟大的作家,正由于在这里他创建了一个是我们的喧嚣纷乱的世界,大家都了解它是虚拟的宇宙,可却又那样生动可信,不禁惹人深思,是不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真的存在这么一个家园。
“有些人想睡觉,但不是由于困倦,而是出于对睡觉的怀念。”看到这句话,带我进入了沉思。可能我并没真的了解它,但却真真实实的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一个门可罗雀的话题,在这里却吸引了众人的眼球。
大家都说,闭上双眼,你就可以不再烦忧,在梦的世界里没那样多的愁苦。那些年,大家都是在困倦中入睡,而现在,真的应该重新考虑考虑它的意义到底在什么地方。“她明知驿站的骡子每隔十五天来一次,但却每天要等候,她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搞错日期,提前送信来。但事情非常不顺心,有一次,预定的日子到了,骡子却没来。她绝望得发疯,半夜起来到院子里一把一把吞吃泥土,贪婪之状像不要命似的。她哭着,痛苦得发狂,她拼命嚼小蚯蚓和蜗牛壳,嚼得牙齿都快要碎了,然后一直呕吐到天明,发烧、虚脱,没知觉。”这是一段必不可少的看点,看到这里,打了个寒颤。仿佛看透了人性的悲哀和藏在大家内心深处枉为人知的秘密。那些们不忍直视的东西在这里全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不必厌恶,可能这才是真的的人性。‘你在等什么呢?”乌苏拉叹了口气,“时间都过去了。”大家都在成长的路途中被时间追赶着,偶尔停下脚步回头看看,那些过去的美好都在一点点的散尽。假如说时间就是生命,那你是不是珍惜了呢?无论多长时间,你都等不来逝去的青春。我不了解孤独象征着何物,或许是精神,或许是肉体。人类生而孤独,死后灵魂也没办法幸免。孤独就烙印在大家的灵魂深处,你的态度决定它被印的时间。因此,知者无畏,勇敢生活!
《百年孤独》最新出色读后感4
近期总算把《百年孤独》第二遍结束了。虽说是第二遍,但仍感觉艰涩难懂。看完了全本,心里异常的累,不知自己到底了解了几分。仿佛他们都在坚持着我们的理想,但仿佛都未能坚持到底。
他们都活在我们的世界中,都在坚持着所谓的理想。可能是由于上帝不想被人们过于幸福;所以,当上帝以无边的美意创造了所有后,又会让魔鬼所破坏,正如马尔克斯所说的那样,布恩迪亚家族历程着如此的所有:街上的女性会使人流血,家的女性会生下长猪尾巴的小孩,斗鸡会让男性丧命、终身内疚,枪弹一沾手便会引发二十年的战争,冒失的事业只能将人导向失落和疯狂……当年迈的乌尔苏拉走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尔基亚德斯,这个智慧与一流的代表虽然与布恩迪亚家族有着不解之缘,也影响了家族中要紧的成员,他预测着所有,可是他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伙死去,家族衰败,为何?
直到目前也没能了解这一角色有哪些用途,是在表现人类的无奈吗?乌尔苏拉算是这个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为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亚发现了马孔多,他们在那落地生根,进步壮大,引进文明,但也随之衰落,也带来了战争,流血,瘟疫,可能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微缩的世界,历经所有,还有人类特有些不安分的心。可能还应该说说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旧未了解他。我不懂阿玛兰坦-乌尔苏拉为何要回来,过着与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变他吗?还是她也拥有者何她高祖母类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一直不是乌尔苏拉,所以她失败了。最没办法理解的应该是他们“变态”的爱情吧,我不了解是不是如此说适合。布恩迪亚家族最后的爱情还是让这个过去辉煌但也孤独了百年的家族结束了。正如那卷神秘的羊皮卷所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住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可能我没办法读到书中更大的,更宏远的意义,一本书,一百个人读,会有这一百种理解。我只看到了他们极力想拥有者一些感情,可是他们未能作出相应的努力,可能他们是自私和冷漠的,可能大家也一样,但他们应该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百年孤独》最新出色读后感5
初中一年级时,闲来无事,发现舍友书厨上摆着一本《百年孤独》,便借来读读。我陆陆续续地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读完之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解脱,我解脱了,布恩迪亚家族也解脱了。
《百年孤独》讲述的是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与沿海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说实话,这本书的确难懂,光是书中理不清的人物关系与相似却又不一样的人物名字就够被人头疼的。但,好书就是有叫你硬着 头皮读下去并且自虐式的想去读第二遍的冲动。当你真的走进布恩迪亚家族中去的时候,你就会感觉到那种想摆脱孤独但却死也不能离开它的纠结,矛盾和痛苦。
我觉得大部分中国读者被马尔克斯的作品吸引是什么原因,不外乎是独特魔幻的写作手法和另有内涵的主题内容。先从写作手法上来看,马尔克斯已然被打上了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标签,但魔幻是表,现实才是里,这种表 里如一的结合使得《百年孤独》从小说的刚开始,吉普赛人携带磁铁观像仪来到马孔多的时候,这种现实与魔幻的结合就已经让读者陷入了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来自于神话传闻的幻想中。从主题内容上来讲,由小及大,《百年孤 独》被看做是拉丁美洲奋斗历史的完结。《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以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与这块国内上人民独 特的生命力、存活状况、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不少人对于《百年孤独》都只不过望而却步,非常想去读,却没办法深入到作者描绘的那个近在咫尺但又不敢触摸的世界。
《百年孤独》最新出色读后感6
放佛他们都在坚持着我们的理想,但仿佛都未能坚持到底。
他们都活在我们的世界中,都在坚持着所谓的理想。可能是由于上帝不想被人们过于幸福;所以,当上帝以无边的美意创造了所有后,又会让魔鬼所破坏,正如马尔克斯所说的那样,布恩迪亚家族历程着如此的所有:街上的女性会使人流血,家的女性会生下长猪尾巴的小孩,斗鸡会让男性丧命、终身内疚,枪弹一沾手便会引发二十年的战争,冒失的事业只能将人导向失落和疯狂……当年迈的乌尔苏拉走了,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尔基亚德斯,这个智慧与一流的代表虽然与布恩迪亚家族有着不解之缘,也影响了家族中要紧的成员,他预测着所有,可是他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伙死去,家族衰败,为何?
直到目前也没能了解这一角色有哪些用途,是在表现人类的无奈吗?乌尔苏拉算是这个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为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亚发现了马孔多,他们在那落地生根,进步壮大,引进文明,但也随之衰落,也带来了战争,流血,瘟疫,可能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吧,微缩的世界,历经所有,还有人类特有些不安分的心。可能还应该说说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旧未了解他。我不懂阿玛兰坦—乌尔苏拉为何要回来,过着与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变他吗?还是她也拥有者何她高祖母类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一直不是乌尔苏拉,所以她失败了。最没办法理解的应该是他们“变态”的爱情吧,我不了解是不是如此说适合。布恩迪亚家族最后的爱情还是让这个过去辉煌但也孤独了百年的家族结束了。正如那卷神秘的羊皮卷所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住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
唉!生活百种滋味,还需慢慢领会。
《百年孤独》最新出色读后感7
拉丁美洲作家马尔克斯的名字是和魔幻现实主义联系在一块的。而《百年孤独》就是他展示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代表作。读过他这部作品的人都忘不了他极善用绚丽而无羁的想象架构出一个仿佛神话中的世界。
《百年孤独》还是马尔克斯使用外祖母那种“不动声色的讲着很多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的方法进行创作的第一例。为了这个漫长的“百年故事”,他想了十五年,而后由于目睹一个老头携带一个小孩子去见识冰块的场景而开始动笔,《百年孤独》使他真的享遭到写作的快乐。而他总是十分看重小说的第一句话,由于他觉得这决定着全书的风格、结构,甚至篇幅,故而《百年孤独》开头的这第一句话也同样含有这种神秘的信息:“多年之后,面对枪决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爸爸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大家为此创造了一个新时态名词“以后过去式”来为之命名。马尔克斯真的动笔写作《百年孤独》仅花了还不到两年的时间,然而这之后他就引起了世界文坛的一次“爆炸性”的事件,魔幻现实主义的“蘑菇云”让全世界的读者为之震惊不已,痴迷而吃惊。
《百年孤独》最新出色读后感8
孤独的力量是可怕的。书中描写的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独中死去,他们的历程大致是相同的,在马孔多这一片土地上,没进步,没革新,天天重复上演同样的剧情,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注定是不开心的。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拉丁美洲的历史是不断重复着的怪圈,不是前进,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与老婆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孔多的兴盛。由于马孔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一条道路,把马孔多与外面的伟大创造连接起来,他曾向老婆抱怨说道:“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对岸,已有很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地过日子。”可惜的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颗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荷塞死去了,连同马孔多的文明。之后的几代人,也重复上演着同样的悲剧,致使马孔多狭隘、落后、守旧直至没落,到最后整个马孔多就被一阵来历不明的风刮走了,从地球上消失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是压抑的,由于整本书几乎没向上的积极气息,有些只不过孤独和颓废。才发现自己是这么地害怕孤独,讨厌孤独。大家天天都生活再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科技发达,文明进步,大家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于是大家开始深思,是否步伐太快了?是否节奏太仓促了?是否该停下来,寻觅一份安静,让心灵歇歇脚?可是只有停下来才会发现,原来大家不停地往前赶才是大家想要的,大家只有不停地革新,不断地进步,大家才会快乐。
《百年孤独》最新出色读后感9
自6月7日晚开读范晔译本《百年孤独》,经过10余天睡前醒后的卧读,今日晨终于通读一过,也算了却了多年的夙愿——终于读过《百年孤独》了,不然,在文化人面前怪没面子的,哈哈,好在老张周围文化人属稀少动物。
书是读完了,想谈点什么却难,由于老张不是评论家,更不谙翻译之道,不过,话还要从译文说起。范晔先生年轻人才俊,不过文笔却很老到,这其中或许就有译不下去时狂读白先勇的“金大班”等中文经典作品之功,总而言之,译文的“雅顺”应该是老张可以一气读完这部作品的主要原因。于老张而言,第二个缘由恐怕就是书本的装帧与印制比较合乎老张的口味,套封魔幻、内封素雅,传统大32开精装,字体大小适中,书签令老张喜欢有加,既便于阅读,闲暇还可享受一番,哈哈,老张或许是过于重视形式了,但个人爱好没方法。正是基于上述两点,老张才得以赏析马尔克斯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巨著。魔幻现实主义,这名字起得真的科学,或者说是非常真理。历史和现实,人世和它世,真实和虚幻,分不清、辨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百年的孤独融汇一直,马孔多小镇的兴亡也贯穿一直。可能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含义,老张领会不了,到今天连到底写了老奥家几代人也没理清。但这并没有妨碍阅读,照样还能读得津津有味,可能这正是名著的魔力或者说魔力。上海译文黄锦炎等先生译本各方面都非常不错,但老张一直未能通读,今日想来或许有年龄是什么原因,年青匆忙,非常难在一个点停留过长期,小张没读的书只能留待老张了,哈哈。
人与书,有没缘、有没分、有没缘分,可能冥冥之中早有定论,这个说不好,不好说,只好不说也罢。
《百年孤独》最新出色读后感10
时间在故事里看着一直快的,但转眼百年多的沧海桑田,从初代的勤奋耕耘到末代的荒凉颓败,真被人有种难以言明的感慨。发散一下,感觉儿女的教育还是尤为重要的。像乌苏娜瞎了之后想起来的那些,她眼中真的勇敢的人其实是雷贝卡,而她自己心爱的子孙们没一个拥有她所期望他们拥有些勇敢勤奋的美德。连小说前期的视点主角、前期我最喜欢的奥雷连诺上校也木有。
这个故事通篇看下来除去感慨家族的没落以外并没特别深的感触——关于ZF和商人对当地人民导致的伤害除外——作为东半球的人,对西半球南边那个太过遥远的拉丁美洲真是知之甚少,真如小说后面附录里所说具备这样深的历史意义的话,或许布恩蒂亚家族就代表了最原始、最蓬勃、容易又有发展精神的拉丁原住民?然后后来的ZF和香蕉公司就像侵略者,侵略了这块土地,在得不到利益的时候就果断抽身而去只剩下破败的小镇了。
而最后马孔多整个的消失,大概就是要改掉原始的社会风气?
故事里印象最深的3个人:梅尔加德斯、乌苏娜和菲兰达。虽然最后一个我对她实在十分讨厌,但依旧感觉这个人的个性塑造得合情合理且十分鲜明。乌苏娜代表了这个家族的兴,也代表了这个小镇的兴,她的勤奋和朴实为这个家庭创造出一片美好的天地,而菲兰达代表了亡,抹杀了人性,拒绝同意新事物,迷信又守旧,即便布恩蒂亚家由于历史是什么原因早已积累下衰败的因子,她却也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梅尔加德斯则是代表了局外人,好像是一个“先知”的角色,他带来了新的科技,了解故事的所有进步,他更像是一种力量而非真实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