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霜降节气养生进补宜过冬
2015年十月24日进入霜降节气,这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由秋入冬的过渡节气,天气将进一步转凉,昼夜温差加强,气候干燥。广州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副主任中医师邓聪介绍,中医称此时为晚秋,干燥有关症状、呼吸系统疾病、腰腿痛、心脑血管意料之外多发。这段时期的饮食可以进行适合的调补,为迎接寒冬做筹备。起居上,这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凡起居、情志、运动,皆应适应秋收的原则。
防病
邓聪介绍,霜降节气的天气特征导致这期间有几种疾病高发。第一,霜降节气,秋冬季节交替,气候干燥。中医觉得,肺为娇脏,其性喜润而恶燥;燥为秋季主气,燥胜则干,最容易伤肺。故常出现口唇干裂、鼻干咽燥、皮肤干燥、干咳少痰、大便秘结等秋燥症状。此时应该注意润肺、养阴、防燥。同时,在深秋时节应该注意保暖,预防凉燥感冒,出现发热轻、恶寒重、头痛、无汗、鼻干、咽燥、咳嗽、痰少等燥邪与寒邪合而为患的症状。
因为这期间冷暖空气交错频繁,气温变化大,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易发或加重,大家应看重预防,特别是老年人和婴幼儿,因为适应性差、抵抗力弱,更易发病。日常应注意防寒保暧,预防冻出病来,在气温突降的早晨要稍晚些外出。她建议积极参加体育训练,改变肺功能,提升抗病能力。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讲,需要注意增减衣服,外出时可戴口罩,防止空气寒冷、过敏物质等对呼吸道的刺激,少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地方。
霜降节后,天气渐凉,秋雨渐多,此时也应该格外看重腰、腿部位的保暖,特别是老年人。邓聪说,中医觉得寒性收引,霜降时气温降低明显,寒冷、潮湿等原因用途于机体,侵袭腰府致使经脉受阻、气血不畅而发生腰痛。腿部的膝关节也是易受寒邪侵袭的部位之一,民间常说的老寒腿就与感受风寒之邪密切有关。因此,霜降后大家应依据天气变化准时增添衣服,特别应注意腰、腿部的保暖。
伴随天气转冷,血管也热胀冷缩,尤其是温度忽然变冷或温差过大时,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假如疏忽防范,则会加重病情,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而祸及生命。邓聪提醒,中老年人要特别注意将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预防并发症,提升生活水平,安度金秋。
饮食:补冬不如补霜降 平补是原则
邓聪介绍,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霜降应进行适合的调补,为迎接寒冬做筹备,正如俗话所说补冬不如补霜降。此时的进补应以平补为原则,选择具备滋阴润燥、益气固表用途的食材。一方面,增强免疫力,提升机体对抗寒冷气候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适应秋天补肺的时令需要,缓解因为肺燥引发的各种疾病。符合平补原则的食材不少,如枸杞子、大枣、百合、北沙参、玉竹、甜杏仁、银耳、蜂蜜、红薯、淮山、南瓜、萝卜、栗子、小麦、豆芽、豆浆、花生、芝麻等。
霜降时节,因为遭到寒冷的刺激,胃肠蠕动减弱,加之进食增加,胃肠负担加重,容易损伤脾胃,诱发胃肠疾病的发生。此时,饮食应注意有所节制,做到饮食平衡。并可适合进食理气、健脾的食材,如莲子、茯苓、芡实、扁豆、薏米、陈皮、春砂仁等。
同时,应少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生姜、葱、蒜等,尤其是麻辣火锅、烧烤要少吃,以防上火,伤及阴津。可适合多吃秋天盛产的梨、苹果、杨桃、柿子、柚子、甘蔗、香蕉、柑橘等水果以润燥生津。
起居:秋冬季节养阴 适应秋收
中医觉得春夏养阳,秋冬季节养阴。邓聪提醒,霜降秋冬季节交替之际,更应注意保养体内阴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凡起居、情志、运动,皆应适应秋收的原则。
起居上,最好的调养方法就是要睡眠充足,早睡早起。早起能被人提前觉醒,精力充沛,使体内的阳气舒畅;早点睡觉,可适应阴精的珍藏。同时,人体应适应此时自然界主收的规律,节制性生活,蓄养阴精。
精神调养也不容忽略,应收敛神气,做到内心宁静、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特别中老年人,应该注意不适合动怒,以免火气内郁,耗伤阴津,阴不制阳,出现肝阳上亢,从而诱发高血压、中风等疾病。
另一方面,霜降时运动量可适合加强,但不适合剧烈,以微微出汗为宜。可依据个人体质的不同选择广播操、打太极拳、散步、慢跑、登山等体育训练。但运动前应注意做好筹备活动,伸展一下全身的肌肉和关节,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急剧运动损伤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