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与办学实力:传承匠心,铸就辉煌
安徽建工技师学院始建于1980年,历经四十余载风雨兼程,已发展成为一所集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院校。学院隶属安徽建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是省属公办、省财政一级预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连续三届获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是首批国家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首批安徽省高水平技师学院高水平专业建设单位、国家重点技工院校、全国建设教育先进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获奖单位、安徽省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以及安徽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彰显了学院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卓越成就,更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师资力量与教学成果:名师引领,硕果累累
安徽建工技师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近300人,其中中、高级职称教师107人,“双师型”教师92人,占比达75%。这些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最新的行业技术和企业需求融入教学过程,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多位教师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如全国技术能手、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获得者、省级技能大师等。在教学能力大赛上,学院教师团队屡获佳绩,多个团队荣获国赛、省赛一等奖。同时,学院还积极承担省级课题研究,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多部,发表论文多篇,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在教学成果方面,学院同样硕果累累。近年来,学院师生在各类各级技能大赛中获奖100余项,其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1铜1优胜的好成绩,张冬阳老师入选第47届世赛国家集训队,学院被授予“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安徽省集训参赛工作突出贡献单位”。此外,学院还荣获了西建大“全国优秀函授教学点”的荣誉称号,获批安徽省首批“双高”技师学院项目,并位列5所高水平技师学院榜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通过合肥市技工院校评估,并被评为“优秀”等次。
三、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深度合作,共育英才
安徽建工技师学院深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学院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学院已与安徽建工集团、合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和就业合作关系。通过共建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实训,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有效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学院还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和行业专家参与校本教材编写和实训指导,将最新的技术和行业标准引入教学过程,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
在产教融合方面,学院积极探索“引厂入校”模式,将企业的生产项目引入学校,实现教室变工厂、教师变师傅、学生变徒弟的转变。这种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实践机会,还为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四、招生就业与终身教育:服务社会,成就未来
安徽建工技师学院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宽招生渠道和就业服务。学院面向16周岁以上、初中、高中或中专学历学生招生,学制灵活多样,包括五年制高级工、六年制预备技师、三年制高级工和四年制预备技师等多种选择。同时,学院还开设了函授本科高等职业教育等升学途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升学机会。
在就业服务方面,学院积极与大型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留肥就业率也逐年提升。学院还注重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教育,依托安徽建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安徽省建筑行业所属协会等单位的优势资源,开展技能岗位提升、技能等级认定等职业培训,年培训量达到3万余人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五、校园文化与党建引领:文化育人,党建铸魂
安徽建工技师学院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构建以“匠”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技能竞赛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同时,学院还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支持和成长环境。
在党建引领方面,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院党委通过组织专题学习、研讨会、运用新媒体传播等形式,不断加深师生员工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学院还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加强组织建设、推进品牌建设等举措,不断巩固和深化党建工作成果,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六、展望未来: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展望未来,安徽建工技师学院将继续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大力弘扬“崇德尚行、自强不息”的学院精神。学院将紧密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以高质量特色发展为引领,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型、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学院还将积极对接市场需求、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