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积淀:从职校到职教名校的蝶变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史,是一部与区域经济同频共振的奋斗史。1988年,学校以“淮南乡镇企业职业学校”之名诞生,依托乡镇企业资源培养技术工人;1993年升格为安徽工贸学校,2001年正式获批为高职院校。如今,学院占地51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下设智能制造、计算机信息、建筑与艺术等10个二级学院,开设37个专业,覆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等12个产业领域。 详情咨询招生办:周老师 193 5510 4487(微信同步)
学院始终与时代需求同向同行:2015年,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入选省级特色专业;2019年,学院获批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同年与京东集团共建产业学院;2023年,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入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这一路,既是办学实力的跃升,更是对“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升级”理念的生动诠释。
二、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创新实践
走进安徽工贸的实训基地,数控机床的轰鸣声与工业机器人的精准操作交织成曲。学院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构建了“四链衔接”育人模式:
1. 产业链对接专业链:与比亚迪、蔚来汽车共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校企联合开发《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检修》等课程,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教学;
2. 岗位链衔接课程链:在京东产业学院,学生参与“618”电商大促实战,从商品上架到物流调度全程参与,毕业即能胜任运营岗位;
3. 人才链衔接创新链:与中集瑞江共建“智能焊接技术中心”,企业工程师与教师联合指导,学生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
目前,学院已与100余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推行“现代学徒制”,企业导师占实训教师比例超40%,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8%,就业率连续15年超95%。
三、创业教育:从“就业导向”到“创业引领”的跨越
安徽工贸的创业教育,是“敢为人先”精神的生动注脚。学院构建了“六个结合”创业教育体系:
1. 课程与项目结合:开设《创业基础》《商业模式设计》等必修课,学生团队在教师指导下运营“校园快递驿站”等真实项目;
2. 平台与孵化结合:建成2000平方米大学生创业园,入驻项目享三年免租、导师“一对一”辅导,涌现出“智能仓储机器人”等省级金奖项目;
3.文化与实践结合:举办“创业文化节”,邀请校友企业家分享经验,近三年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达6.3%,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2021届毕业生张伟(化名)便是受益者之一。他在校期间创办“工贸优选”电商平台,获50万元天使投资,如今公司年营收超千万元,带动30余名学弟学妹就业。
四、国际视野:架通中德职教合作的桥梁
在全球化浪潮中,安徽工贸以开放姿态拥抱国际合作:
1. 引入“双元制”模式:与德国手工业协会共建“中德智能制造学院”,按照德国IHK标准培养机电一体化人才,毕业生可获中德双认证;
2. 搭建“3+3”专升硕通道:与韩国江原大学合作,学生完成三年专科学习后,可直升硕士课程,已有23名学生赴韩深造;
3. 输出中国职教方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师资培训,汽车专业课程被纳入东南亚职业院校教材体系。
五、文化浸润:四季校园里的匠心传承
安徽工贸的校园,是“工匠精神”的诗意栖居地:
1. 春日樱花大道:千株樱花绽放时,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在此测绘古建筑,将浪漫与专业融为一体;
2. 秋日银杏课堂:在百年银杏树下,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写生创作,作品入选全国美展;
3. 冬日技能比武:寒风中,焊接专业学生身着防护服,在火花四溅中锤炼“毫厘不差”的匠心。
这里没有“填鸭式”教学,只有“做中学、学中做”的沉浸式体验。正如校长姚蕻所言:“职业教育不是‘淘汰教育’,而是让每个孩子找到绽放的舞台。”
结语:以匠心致初心,以创新致未来
从乡镇职校到职教名校,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蜕变,是“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生动注脚。面向未来,学院正以“双高计划”为引领,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国际合作,致力于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在这里,每一滴汗水都浇灌着职业梦想,每一次创新都闪耀着时代光芒——这,正是安徽工贸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