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方位而自由的进步。下面是我们给大伙收拾的读马克思作品集读后感5篇,期望对大伙有所帮助。
读马克思作品集读后感1
马克思、恩格斯的广阔视线、渊博常识让人钦佩。《选集》资料博大精深,包罗了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考古与自然科学方面等的常识,充分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博学多才。也正是在渊博常识之基础上,他们方能创立天才的新世界观和办法论。对此,列宁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只有知道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以丰富我们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这启示大家,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决不应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常识。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研究对象是存在复杂心理变化的人。每一个人都处于日趋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深受很多方面关系的影响;每一个人都有寻求自由全方位进步的自觉或不自觉。因此,不论是拓展科学研究,还是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忙每一个人自由全方位进步,都需要大家拥有宏观的视线,了解运用综合系统的常识和办法,而决不可以形而上学、作茧自缚,仅就思想政治教育谈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传播者和实践者,马克思、恩格斯无疑是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的“权威”人物。他们的“权威”,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他们天才般的才华横溢和先哲式的先知先觉——这当然是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加上勤奋刻苦的主观原因的结果。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的《共产主党宣言》问世于1948年2月,科学预言了资本主义势必灭亡、共产主义势必胜利!这一年,马克思、恩格斯都低于30岁!在此一年龄段,大家绝大部分年轻人人都在干什么,又获得了什么收获呢?与马克思、恩格斯相比较,芸芸众生看上去多么渺小!马克思、恩格斯就像两座高耸入云的世界高峰,巍然屹立于人类进步史中,其地位无可撼动。二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取得广大群众的信赖——这是马恩用心在革命实践中将科学理论用于武装群众的结果。“马克思因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收获已经取得了如此的地位,各国工人运动的最棒的人都充分信赖他。他们在要紧关头都向他请教,而且一直发现他的推荐是最好的……并非马克思把我们的建议,更谈不上把我们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这类人自己来向他求教的。马克思所起的特殊的、对运动极端要紧的影响,正是打造在这种基础上的。”换句话说,马恩的权威,一靠自己远大理想和勤奋努力,二靠用心投身革命实践,做好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由此联想,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要提高影响力、吸引力,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就应从两个渠道去努力:一是树立远大共产主义理想,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念,并以此为动力,勤奋学习科学理论常识,深入拓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沿问题、热门难题问题研究;二是克服“书斋学问”或“轻视思想理论宣传”的倾向,用心投身社会实践,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年代化和大众化,在实践中树立起科学理论工作者自己的权威。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带给了科学的世界观、办法论,是思想和行动的“科学指南”。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过程中,发现处处充满着精彩绝妙的讲解,鞭辟入里的论断,天衣无缝的推理,磅礴宏大的气势,这类都给人以深刻的震惊、淋漓的快感,被人体验到“理论只须彻底,就能说服人”的魔力。不由自主地,我将精彩之处用笔勾画出来,计划日后反复朗诵,以备写作之需。然而,仅满足于此,就会陷于肤浅的、片面的,教条主义的漩涡。在伴随阅读的深入,我愈加领会到,读经典著作,非常重要的是,还要将之视为指导实践的科学指南,用于指导大家的实践。事实上,马恩两位伟人,也早预料到有人会以歪曲或僵化的态度对待他们创立的理论。为此,他们多次对此问题作了强调。譬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办法。它带给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用的办法。”他还批评了德国的很多年轻人作家,把“唯物主义”当作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意味问题已经解决了”。恩格斯还指出:“大家的理论是进步着的理论,而不是务必背的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也对一些人歪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表示反对,譬如,对于当时德国出现的一些所谓“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就曾说过:“我只了解我一个人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给《祖国纪事》杂志修改部的信中,马克思也对俄国的一位教条主义者表示反对:他需要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通常进步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所有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怎么样,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他如此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经典的魔力,在于可以启迪智慧、洗礼思想、发展思维、常读常新。惭愧至极的是我们的肤浅与无知---较长期来都对经典阅读看重不够,甚至曾感觉读了亦无用。也就是读研以来,才首次强迫自己从头到尾浏览了马恩选集。浏览之后,我才深深感觉到,作为思政专业的研究生,熟读经典,这是一件多么要紧事情!
读马克思作品集读后感2
在图书馆看书,看到有有关著作,即题目所提到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其中有恩格斯对共产主义原理的描述。其概要说:在废除私有制之后,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一同联合体而有计划的尽可能借助生产力;把生产进步到可以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的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就得分工,进行生产的教育,变换工种,一同享受大伙创造出来的福利,与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方位的进步。他为大家描绘了没私有制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社会。这个描绘非常不错,有一些方面我同意,但有的方面我有疑问。下面一一讲解。
赞成的方面:在他的描述中恩格斯说:废除去私有制的社会进入兴盛的新年代,并将给社会提供足够的商品,可以组织分配以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如此的社会为每个不一样的相对敌对的阶级也就是多余的,甚至是和新社会互不相容的。我觉得但社会进步到那样一种高度发到的阶段,没了私有制,也就没有剥削与被剥削,同样的社会每个阶级也就会消失,所有些人享有同样的平等,也就不会允许有特别的阶级出现,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是不会容许有不平等的。这一点我是一定的,也是非常支持的。
怀疑的方面:恩格斯在书中又说:因为整个社会一同的和有计划的经营工业,就愈加需要各方面的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分工将会完全消失。教育可使青年非常快的熟知整个生产系统,使他们依据社会的需要或个人的喜好,轮流的从一个生产部门到另一个生产部门。不会再有一类人从事农业,一类人从事工业,一类人从事其他事业的想象。我感觉这本身就是不可能的,目前的人不可以够完全的认知整个大的生产系统,在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智商的增加就肯定可以使人完全知道共产主义的生产系统?即便教育水平进步了不少,就真的可以使每一个人完全知道学会共产主义的生产系统能力?一个是教育的不可能性,再有就是人本能的不可能性。教育在于培养整个人类在常见学识上的共性,而在专业方面的额特质,教育在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而不是全能的天才;人不是一部只用来储存的机器,不可能学会全部的常识,如果人可以学会全部的常识的话,那就违背了客观的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在于根据客观规律办事,所有违背客观规律的是都是不可能达成的。如果真是可以那样的话,只须少量的人就能使整个生产系统在全球运转起来,何必来那样多的人?我感觉这是不可能的事,共产主义不是分工的消失,而是分工的细化与专业化。
这就是我对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的一些不成熟的认识。
读马克思作品集读后感3
做新年代马克思主义者:
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的内部刊物《未定稿》发表了我的马克思理论研究处女作《对所谓“马克思主义常见价值定义概念”的否证》、后由《光明日报》公开发表。该文已成为国内价值哲学研究的要紧文献,甚至有专家将该文称为国内价值本质及价值哲学办法论研究的首创者。从此,我这个77级同济大学测绘专业毕业的理科生,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持续33年的漫长道路。
33年来,除去非常不错地完成了本职工作以外,我发表了20余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论文、出版哲学专著两部原稿: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提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初步研究打造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或许会有人会问:一个理科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做什么?跟我们的绩效和职称没半毛钱的关系,难道是吃饱了撑的吗?
从1986年到2019年,33年对哲学的进步来讲并不算长,但对一个研究者的学术生涯来讲则不算短,大家国家和整个世界在这33年中历程了几乎天翻地覆的变化和进步。之所以能把这33年的哲学研究生涯走下来,一不为职称、二不为绩效,确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魔力吸引了我,越研究越能感觉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紧密结合、越研究越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所折服。所以,做一个新年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我不可动摇的信念、也是我思想追求和精神依赖的唯一选择。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察看年代、解析年代、引领年代:
做“新年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一回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察看年代、解析年代、引领年代”则是另一回事,后者比前者要紧得多、也困难得多。
2015年,我依据“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理论逻辑,完成了《剩余价值哲学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解析:是“人与物的矛盾”还是“人与人的矛盾”》一文,并在《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上刊登发表。该文大胆预测,大家国家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文章得出这个结论,并非对依据党和国家政策的揣摩、而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展开和前进。
因此,作为一个“新年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察看年代、解析年代、引领年代”,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职责。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既要有“高原”又要有“高峰”:
陈先生在《伟大的马克思》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最多的国家,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出版物最多的国家,也是在实践中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当然,大家的理论成就与大家的实践相比,还是差距甚远。大家还缺少可以从进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对中国特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规范和文化进行具备理论深度和说服力的讲解性学术著作。借用一句话,大家的理论研究正处于“有高原无高峰”的境地。
“有高原无高峰”,这是现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困境。怎么样走出这个困境,还是要从基础理论的革新与突破入手。
前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并不完整,由于漏掉了马克思非常重要的理论。因此,应将“剩余价值学说”进行“哲学化”、研究打造“剩余价值哲学”,进而打造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从《资本论》一至四卷的基本结构上不难看出,剩余价值学说在打造系统和完整的哲学逻辑方面并没进行专门的论述,所以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完全大概以哲学逻辑为内容形成《资本论》的第五卷:剩余价值哲学。
打造剩余价值哲学是一项宏大的哲学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国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该团结起来一同奋斗,结合当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继承和进步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研究打造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哲学的完整体系,续写出《资本论》没有完成的辉煌篇章,彻底摆脱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有高原无高峰”的困境。
读马克思作品集读后感4
读了《马克思传记》这本书,大家小组成员的心里都久久不可以平静,由衷地感觉到收获颇丰,同时对伟大的马克思先生多了进一步的认知及敬仰。
着着《马克思传记》由英国肯特大学习政治学教授戴维麦克莱伦所着。文章讲述了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卡尔马克思的传奇一生,给读者展示了一个个人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主人公形象,同时让读者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深刻地体验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进步过程。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在出生在德国最古老同时地点最佳越的城市——特里尔城,排名老三。从文章中大家可以看到马克思酷爱常识,但并不是是为了分数和奖励。马克思12岁时开始在特里尔读中学,在这里遭到了典型而纯粹的人道主义的教育。在这段时间,他的数学老师、希伯来语老师及他的历史老师由于卡西诺事件而遭到相应的处分,反动的副校长缪尔斯被觉得反对当时时尚的自由主义。从卡尔离校时只与其他老师道别而唯独没与缪尔斯告别可以看出他他是气愤的,对缪尔斯是十分藐视的。这也反应了马克思耿直、有独立思想、感情分明的性格特点特点。我想正是由于他有这种独立的性格特点,他才有自己明确的判断力和自己独到的见解吧,才能写下那本深入工人阶级知道工人疾苦,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写出的深厚的《资本论》。也正是由于他有这种独立的性格特点,他才能大胆分析人类社会经济进步规律,揭示资本家发财的源自相对或绝对延长工人劳动时间,榨取工人剩余劳动力,概要出闻名全世界的价值率和剩余价值论,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为世界革命指明方向。
着着着着他这种独立鲜明的性格特点更是让不少人爱恨交织。爱他是由于他可以随时开始男生式的玩闹,怕他是由于它可以毫不费力地写讽刺诗文嘲笑他的对手。他曾轻蔑地谈到:“有一些农村来的笨人,他们筹备投考教会学校,大部分人领取助学金。”这一句话让我想起来上次在校内上看到某一位电白区同学的个性签名:“双休日过得真快,又要去村里那破地方见那些乡下人了。”我想任何一个有修养的人都不会说如此的话,但这恰恰放映了他们不羁的性格特点。因而马克思在学校期间也没交到长久的朋友,这也怨不能其他人。但他也取得了将来的老婆——燕妮。只有燕妮真的了解卡尔马克思,而且用燕妮的话来讲,马克思正是他:“孩童时期和年轻人时期的偶像”。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也在启发着大家一个道理:有着自己独立的风格和造诣才能捕获有才华女子的心,才能获得彼此心理上的默契。
大家了解,事业的成功一直以付出作为代价。中年时期的马克思为了事业,他曾几次四处飘泊,几乎沦为乞丐。尽管历尽艰辛,受尽凄苦,但马克思克服贫穷和困苦,以惊人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完成了《资本论》。古语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可以。没坚毅的付出,踏实的努力,潜心学术,怎能做出一番收获来反观大家当下,多少同学平常学习不需要心刻苦下功夫,到临近考试考核时才临时抱佛脚,或者想走捷径蒙混过关,又怎能考出理想认可的成绩呢。
伴随对《卡尔马克思传》的深入阅读,大家小组成员对马克思的形象有了更近一步的认知。
着着着着麦克莱伦笔下的马克思不只减少为凡人,而且也减少为凡夫俗子。作者从思想、生活和性情等多个不同角度给大家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且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马克思既是伟人,更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凡平凡人所具备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都拥有。
读马克思作品集读后感5
看过不少叙述和回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书,如李卜克内西的《回忆马克思》,梅林的《马克思传》,每一次阅后都像火炬燃起心中的干柴,周身充满了无可比拟的热量。
今天,我又看了一本比前二本更完整,更充实,更能反映了马克思的著作,这部书仿佛一组反映伟大导师的照片,我看见,一个伟大导师的成长过程,他抛弃了教援和法学专业,为了研究现实,他投身于革命实战,他摈弃了鲁格的“空想主义”,为了“贫民”,他呼出了“向大地宣战”的口号,他没给他的妈妈带来幻想的葡萄园,为了磨锋他战斗的笔尖,他让他的燕妮等待了他八年,他的早熟使得比他大十六岁的老教授也不能不佩服,他的思想早已走到了人类的前头。
是的,聪明的艾得加尔被年代所抛弃,空想的大学生们隐去了,独有无产阶级的斗士马克思在思想的旋祸中健游着,向着伟大的目的前进,看来,黑格尔和柏林大学的约翰对他的思想有非常大的影响,马克思从这个故纸堆中找出了辩证法的明珠,马克思拼命钻研文学语言,他为了更好的运用语言竞着迷一部中篇小说,他的各种文字的运用,使得朋友们都很吃惊,他用他崭新的世界观,全身披摩地杀向了战场,尽管他被当局通缉使他出逃了海外,但他开心,由于他至少在这个巨人的身上导致了紧急的裂痕,他了解,不可喻越的鸿沟正是由痕裂所导致的。
假如说燕妮是他亲爱的老婆,那样图书馆便是他的伴侣,他研究革命理论,尽管生活不非常如意,但他是在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谋利益、求幸福。
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个平凡的人,并不是什么“超级天才”,他的伟大是和他诲诲不倦的研究革命理论和参加革命实践所分不开的,难怪,那些马克思的“朋友”在诽谤马克思时,把他描给成一个非常可怕的人物,燕妮要捧腹大笑了,道理非常简单,由于他是一个非常平时的人。
二十多年前,萧灼基教授送我一部佳作《恩格斯传》。那时他对我说,写作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记,是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时定下的心愿,那时只不过完成了一半,还要继续写另一半,就是马克思的生平传记。今天,他终于如愿以偿,《马克思传》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了,对他五十多年来坚持不懈、“目的一直如一”的执著精神深感敬佩。
看到这部书,触景生情。我想起自己在年青的时候,在北师大图书馆工作了二十年,也读了不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摘录了很多资料,积累了很多有关马克思的生活和工作图片,当时我也有过撰写马克思传的念头。后来,读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李卜克内西的书,我记住了他的一句话:“写马克思如此的人需要承担重大的责任。”我想,这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自知能力不够,难于承担这个责任,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也正是我要向萧教授认真学习的方面。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190周年,萧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在这时出版,是对这位“千年伟人”马克思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从书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惜、对家人亲情的眷恋,这类无不感动着大家每个人。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目前和以后,大家都要好好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看法和办法,并从他的生平营业额和伟大品格中吸收智慧和力量。
今年又是国内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是中国历史上惠民最多的一次改革,被叫做中国历史上“载入史册”的最成功的改革。这次改革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旺盛的活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三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依据变化了的实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就,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出版,对大家学习和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有着要紧的意义。
这一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经济危机的征兆有哪些频繁出现,并向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干扰,这一事实,宣告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已经破产。与此相反,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又骤然热销,据《环球时报》2008年11月12日的报道,2008年《资本论》在德国柏林的销量是前一年的3倍、1990年的100倍。在国内,改革开放以来也过去有人瞧不起这部经典著作的意义,觉得《资本论》所作的剖析已经过时、甚至觉得改革需要摆脱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视为阻挠彻底改革的“绳索”。而目前,西方人都重新研究《资本论》,难道大家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人,可以不要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了吗?
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独一无二,它的特点鲜明:第一,它是一部革命传记。以马克思的革命生涯为主线,该书共有13章,按革命实践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据实践的进步,讲解革命理论。第二,在革命理论中突出经济理论。该书的第八章、第九章用10万字的篇幅介绍《资本论》的三部原稿和《资本论》第1—4卷的基本内容。第三,用通俗的形式介绍深奥的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初学的读者总是感到不容易理解,而萧教授使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独特的叙述方法,使复杂的理论问题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