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花开时思亲浓,大家喜欢清明插柳,喜欢吃柳芽,古今文人墨客也总吟咏柳树柳花,或是折柳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下面是我们给大伙收拾的清明做艾粄的作文5篇,期望对大伙有所帮助。
清明做青饺的作文1
清明前后,雨露丰盈,菜园里、田埂上,都必不可少艾草的身影。
仲春时节,回南的湿气笼罩着整个桂南大地。远远望去,湿漉漉的艾草尽收眼底。
今年春季,大家家一共做了三次艾叶粑粑,其中,最后一次是我和妹妹一块做的。
丝丝春雨润肥了缕缕艾叶,又香又嫩,宛若刚睡醒的小婴幼儿。提着一个袋子,寻着艾叶走去,不一会儿,便满载而归。
摘得快了,免不了掺些杂草,母亲和妹妹便细细挑选起来。择好的艾叶,经过清水的洗涤,便可放入热水锅中,慢慢地熬制……
不一会儿,阵阵艾香便喷涌而出,漫过厨房,钻进我的鼻孔里,那叫一个香啊!柔柔的、淡淡的,提神醒脑、沁人心脾,那叫一个爽啊!
熬上两三个时辰,艾叶褪去了鲜嫩的绿,露出了柔滑的肌肤。
出锅,冷水静置,第二天再捞起,把多余的水滤掉,拧成一团,放在干净的菜板上。
下面要把艾叶团给剁碎,放入盆中,加入适当的糯米粉、白糖、水,揉搓均匀。如此,便得到了一个艾绿色的糯米团。
加水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多了,艾团就会粘稠不堪,做不成形,吃起来也比较粘牙;少了,艾团就容易干裂,吃起来就没什么嚼劲。
揉好艾团、筹备好菠萝蜜叶后,就能开始做艾叶粑粑了。
依据叶子的大小,取一团适当的糍粑,搓揉成圆饼状,轻压在叶子的背面——由于正面容易滑落。
做好后,就能上锅蒸了。
中小火蒸上二十多分钟,便可以出锅了。
新鲜出炉的艾叶糍粑,流着口水咬上一口,软软的、糯糯的,清甜可口。那叫一个美呀!
吃过糍粑,淡淡的清香依旧萦绕在口齿间,被人回味无穷。
那一次,我和妹妹做的艾叶糍粑软硬适中、厚薄均匀、甜中带香,得到了父母的高度赞许。
那一刻,一股满满的收获感自然地产生。
数月过去,艾叶的清香依旧回荡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清明做青饺的作文2
每当清明前后,我走在家乡的大街小巷时,总会闻到一种熟知的植物的`清香,这种味道让我垂延欲滴。想了解是什么吗?没错,这就是大家家乡的一种风味美食——艾粄。
啥是艾粄呢?顾名思义,就是用艾叶和糯米粉做成的一种糕点。艾叶是春季容易见到的一种野草,大多长在田野里或山坡上,它们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清香。客家人能想到用艾叶和糯米粉制作成美食,我真佩服他们的智慧。
大家客家人区域时尚着:“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如此的一句俗语。而艾粄是如何来的呢?这儿还有一个民间故事:相传在清明前后时,龙宫里逃出了一条孽龙,专门在岭南一带祸害百姓,百姓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观音娘娘见了,非常想帮助他们。可这个地方不归她管辖,如何解决呢?她了解孽龙害怕闻艾的味道,于是想了个方法。她变成了一个老太太来到了人间,被人们去山上采集艾草。然后摘回来与糯米粉一块儿做成一种糕点,这种糕点做好后,到处都飘散着艾草的香味。孽龙闻了这种味道,难受极了,就快点回到大海深处的龙宫里,再也没出来了。从那将来,每当清明前后,家家户户都会做艾粄了。
做一个艾粄并困难。第一要将采到的艾草放到水中清洗,去掉里面的沙石,接着把艾草煮开,并过滤出汁水。然后,把绿得像翡翠一样艾草叶水倒入糯米粉中搅拌。这个时候的糯米粉成了一种明亮的绿色,很可爱。再把它揉成粉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然后把这类小剂子压成一块块面皮,在往面皮里裹入花生、芝麻和白糖等馅料。放入锅里中蒸30分钟,香喷喷的艾粄就出炉了。
艾粄吃起来很美味,面皮非常有嚼劲,艾草的清香和馅料的甜蜜融合在一块,吃完且齿颊留香,吃完一个还想再吃一个,真被人无法抗拒。
艾粄是大家客家区域一种传统的美食,凝聚了客家人的智慧与勤劳,我为我是个客家人而感到自豪。
清明做青饺的作文3
清明假日的一天,大家去爷爷家节日,父亲建议大家一块做艾饺。
我和父亲先到一块阴凉的土地上,摘来一大袋绿色的艾叶,这艾叶又嫩又香,我想做成艾饺一定非常不错吃。大家把艾叶拿回家,清洗干净。奶奶把它们煮了一下,捞出后剁了起来。这个时候,我和父亲把粳米粉、糯米粉和白砂糖倒入一个大盆里,用手搅拌均匀。等奶奶把艾叶剁好,把碎艾叶也放入盆里,然后加入热水,就开始揉面团了。奶奶说:“面团要揉得像橡皮泥一样有韧劲才行。”大家揉哇,揉哇,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一大团绿色的面团揉好了。下面,大家将面团一小团一小团地扯下来,放在手心搓几下,把它们变成一个个小球。这类小球白中携带盈盈绿意,犹如一颗颗宝石。
我在奶奶和父亲的指导下,拿起一个“宝石”放在手心,“啊啊啊”拍扁,再用手指由里向外不断地捏,把它捏成了一张大饼。在大饼中间放了一小团豆沙馅,再把大饼轻轻对折,用手指小心翼翼地把边按紧,一个半月形的艾饺就做成了。
我把艾饺往蒸笼里一放,哎呀,和奶奶做的艾饺差距太大了,而且,我的小艾饺立不住。父亲说:“你的艾饺底不平,当然立不住了!”他帮我把艾饺底捏平,果然就不会倒了。我点点头,表示掌握了,就又开高兴心地继续做了起来……
终于,一笼粉绿、可爱的艾饺做成了,奶奶把它们放在灶上开始蒸。大约过了半个小时,一股清香从蒸笼中散发出来,奶奶说:“熟了,可以吃了。”说完,她关了火,开始盛取艾饺。我则迫不及待地坐到餐桌旁,口水都快下来了。
当一碗墨绿色、携带艾叶清香的艾饺放到我面前时,我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我感觉这是我吃过的最甜、最香的点心了。
清明做青饺的作文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什么地方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映入脑海,算算日子,今天又到了清明节了。往年的清明节,我都是与母亲和奶奶一块在家包艾饺、做艾糕的。可是今天一大早母亲就坐车到姥姥家——新昌,帮忙摘茶叶去了。我只好与奶奶一块做。
第一,奶奶在一边筹备馅料,由于家众口难调,有些喜欢吃甜的,有些却喜欢吃咸的。所以这一次,奶奶特地筹备了芝麻馅的和咸菜笋丝馅的。而我则在一边帮忙把艾草叶给洗干净了。接着,奶奶接过我已经洗干净了的艾草,放入一边已经筹备好了的锅中,汆水。煮艾草时清香四溢,有一种艾草特有些香味。下面的剁艾草的步骤里就没我啥事了,于是我便乖乖地呆在旁边,看奶奶是怎么样行动的,如此将来自己也容易做嘛。只见奶奶熟练地挤干艾草的汁水,放在砧板上,拿起菜刀迅速地切着,又第三放到锅里加热。这类动作全部一气呵成,真是羡慕啊!什么时间我也能做得像奶奶如此好。之后便是揉面团了,加入粳米粉和糯米粉,趁热揉在一块。一边做,奶奶一边还告诉我,由于如此子做出来的艾饺才会愈加软糯。最后包艾饺的过程是我做的最好的了,毕竟以前包做得最多的也是这一步。其实这步是最容易的了,放入馅料,像包平时的饺子一样,只是大一号而已。
把包好的艾饺放入锅中,大概蒸了十五分钟左右,艾饺就出锅了。不是我黄婆卖瓜自卖自夸,我包的艾饺真心很好,不信,欢迎你随时到我家来尝尝。
清明做青饺的作文5
哈哈!又到清明节了,终于可以畅畅快快的玩一把了。一谈到清明的风俗,大伙必然会冲口而出:扫墓、做艾饺。
这不,大家家周日晚上便搓搓打打做起艾饺来。姥姥在厨房里煮艾草,我也没闲着,急急忙忙的把各种馅料放到桌子上。闻着香喷喷的芝麻馅我不禁口水直流看看周围没人,便偷偷摸摸地往嘴里送了一口。这滋味棒极了,如玫瑰之香,似蜜糖之甜,被人心旷神怡。我忍不住又往嘴里送了一口,这个时候背后响起了一个声音:“小馋猫,又在偷吃那些好东西啊?来,给我也吃点。”我一听扑哧一声偷笑起来,说:“没啊!没啊!有也不给你吃。”一会儿,姥姥也把艾草烧好了。
揉面团的.大工程就要开始了。听姥姥讲,别看这道程序挺容易,要了解这还要肯定的技术含量的。揉面对手劲、力度都有着非常高的需要呢!在我和父亲的齐心协力下,终于揉出了一团被人认可的面团。我看着柔软的面团,感觉它想一块翡翠,虽然没翡翠那耀眼的光芒,却有着翡翠那无瑕的绿。这面团发出淡淡的香气,虽然没玫瑰香那样高贵,却有着茉莉、菊花香那样的淡雅。
我心心念念做艾饺的步骤终于要开始了。看见母亲非常快就做了一只好看的艾饺,我也不甘示弱,快点拧下一颗小面团,急急忙忙地搓成球形,用力往下一压,哎呀!如何变形了呢?不可以再试一次吧!我又把它搓圆,换了一个方法往下压,可依旧十分不圆润,这可把我愁坏了,看见母亲已经做了三四个艾饺了,我急的大声叫道:“母亲,母亲,快来帮帮我呀!我如何就压不圆呢?”母亲应声而来帮助我,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压起来,可我还是压不好。我有点气馁,但母亲却鼓励我再尝试一下,我又试了一试,哈!真比前几次好多了,这使我有了动力,我又多来了几次,啊!我终于成功了。我拿着面皮,怀着开心的心情,勺了几勺芝麻,把面皮对折,压紧四周,并折出一圈花边。
我做的艾饺虽然没母亲做的美观,但它也是我的一番心血。想一想,着艾饺煮好后肯定非常不错吃,由于这里面融入了大家一家人的欢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