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被称作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进步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下面是我们给大伙收拾的用诗话说端午作文5篇,期望对大伙有所帮助。
用诗话说端午作文1
我的家乡在湖北,时至5月,家乡的空气里弥漫着粽子的香味。是啊,端午节到了!端午节在湖北俗称端阳,5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喝黄酒,龙舟下水喜洋洋!正如这首民谣所唱,在每年的端午节,湖北各地均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点,在宜昌秭归县端午龙舟竞渡,很隆重,还有祭祀、招魂等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活动。
查询史书,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直言敢谏的伍子胥之说、有同情孝女曹娥之说、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之说。而在家乡,千百年来,尤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占据主流地位。
据史书记载,屈原为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主张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去职与流放,却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国家被侵略,含恨报石投江,楚国百姓闻讯奋起驾舟营救,此后渐渐进步成为龙舟竞赛。百姓又怕江河里的鱼吃屈原的身体,就纷纷拿米团投入江中,后来便有了包粽子的风俗。每年的端午节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祭拜风俗,体现了百姓对爱国诗人的敬佩与思念。
从2008年起,国内将端午节规定为法定节假日。2009年,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
千山万水粽是情,千秋犹怜屈子心,诗人仰天外出去,世间难觅离骚人!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文化源远流长,其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是中华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其优雅的文人风韵和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又是一年端午节,伴随常识的增长,我对端午节的来历和意义有了更深的认知,其风俗习惯及文化传承,增强了大家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用诗话说端午作文2
戊子年5月初四,浮云蔽日,阴风怒号,淫雨霏霏,天地苍茫。霜露所均红旗重,雨雾之施绿叶翻。朝阴半开,晚云低徊,飞鸟匆匆,路人惶惶。是日也,会绵州堰塞湖之将溃,目景色之荒凉,余竟不察夫端午之又至矣。
昔人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之谓也。畴昔之端午,虽居于蔽舍,然爸爸妈妈之叮咛,亲戚之问候,俱备矣。携小儿入室,举匏樽以消忧,饰香草以辟邪,叹贤人之哀愁。
俄顷释然,万籁俱捐,珍馐满桌,箸不可以停。少丝竹之乐事,有笑语之不休。酒足饭饱,停杯投箸,一杯复酹先贤。
然戊子之年颇多坎坷,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与之仿佛。年初雪灾肆虐于南,复有火车罹难于北,拉萨之乱谓之人祸,四川之震是为天灾。
今者距之大震20日有余,余震频仍,数万同胞埋骨,多少高堂见背。江山万里血泊,万户低落,遇之端午,亦不免叹息扼腕,无甚节日之欢。
然端午之至,岂不考虑矣?明日之至,岂无望矣?天灾可以摧物事,而不可夺人志。志之所存,明日之所存;若志之无存,万事皆休矣。吾侪志尚存,幸甚幸甚,则家国之再建,可计日而待矣。
一念至此,则向之凄风冷雨,不复焉。明日既望,奈何今日庸人自扰;端午既至,自当庆贺。虽与家人所处者贰,余意故乡之明月必与此处同。
呜呼噫嘻!且饮酒邀月,明月之影落于黑子弹丸,家人必识之,然后知游子之陟岵陟圮,知游子之首丘望归。
风息雨止,天气复清,喜雨润物,泥土芬芳。意旭日之藏于云,不久当出,复泽大地,草木成长。
念及之,复笑,又见端午。
用诗话说端午作文3
每年5月五,岁岁端午节.这一天,国内人民习惯饮雄黄酒,吃粽子,赛龙舟.这是纪念国内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源于楚国贵族,初辅佐怀王,做过佐徒,三闾医生,倡导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因此,遭到贵族子兰,大臣勒尚和郑袖谗害去职.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继位,屈原又遭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医生勒尚的陷害,被放逐到湖南沅、湘流域,但他一直热爱祖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了楚国的郢都。楚国的危亡和百姓的痛苦,屈原痛不欲生。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生死存亡,又深感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大约就在这一年的5月初五,他投汩江死亡。当地老百姓闻讯,曾纷纷划船去救并把粽子投入江中,免得鱼鳖去吃屈原的尸体。这就是5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的来历。
屈原一生的政治生涯是悲痛的,但他却留下了很多出色的诗篇,如《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以他的代表作《离骚》为例:这首诗共373句,2490字,是国内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离骚》辞藻华美,想像丰富,文采绚烂,气魄雄伟,也是一篇照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屈原在国内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李白在《江上》中说:“屈平词赋悬日月”。这代表后人对他的作品的景仰。
用诗话说端午作文4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哪个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风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每年的5月5号端午节又到了,我又可以看精彩的赛龙舟,又可以吃到香甜美味的粽子了,想想都高兴,可是你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吗?端午节是如何来的呢?
我对这个问题疑惑了半天,于是决定去问我的“百度”父亲,父亲想了一会儿,又看了看手机,说道:“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外出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阴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2月为卯,顺次至5月为午,因此称5月为午月,5月初五就叫作端午。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代,因唐玄宗8月5日生,宋景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非常多种说法,如纪念屈原、纪念孝女曹娥、纪念伍子胥……其中,纪念屈原说在民间影响最大。传闻爱国诗人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提出了一个富国强民的好主意。但,当时的社会腐败,国王昏庸。他的方案不但没被国王采纳,反而被迫害,流落到汉北一带。屈原生性耿直,不愿委曲求全,不愿看到国破家亡,看破红尘,跳进大河里自杀,以死捍卫正义。当地的渔夫得知他跳河将来,很痛心,怕河里的鱼儿吃掉屈原。于是,划着船,把竹筒里的米抛入河里喂鱼,让鱼儿饿了吃米,不去伤害屈原的尸体。后来,大伙把竹筒盛米改为包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舟。将来每年的阴历5月初五,大家就以吃粽子,赛龙舟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听完父亲说的话后,我已经“口水直流三千尺了”!说到粽子,昨天母亲在手机上看到了小区物业发来的一条信息:“在大家小区,5月5号这一天,每栋楼房的居民都可以免费体验做粽子。”刚看到这条信息,母亲就告诉我父亲,我也听到了,我快乐的从房间里跑了出来,叫父母带我去体验一番,于是,大家来到了包粽子的地方,那里有包粽子的叶子,有很多糯米,还有一些馅儿,后来大家在教大家做粽子的那位叔叔的指导下,做出了一个有点丑的肉粽,后来,包粽子活动结束了,那位叔叔还送给大家了一个红枣粽和豆沙粽,还给大家讲了端午节的故事,我开高兴心的吃着粽子,开高兴心的听着,叔叔讲的端午节故事,虽然我已经听父亲说过一遍了,但,国内诗人屈原的精神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我宁愿听一百遍,也还想听,由于这种精神实在太伟大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想着父亲和那位叔叔讲个故事,自编了一首诗:“读完离骚吟颂橘,吃完粽子看龙舟屈原伟大人知道,学习传承这精神。”
用诗话说端午作文5
说到端午节,大伙肯定不会感到非常陌生,唐代大诗人殷尧潘的一句:“节分端午自哪个言,万古传说为屈原”早就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阳节。它与新年、中秋节并称为中华三大节日,端午节最早起来自于阴历5月5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各地说法不一。有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于是,热爱屈原的大家不愿让鱼虾吃掉起源的尸体,为了让屈原长眠,就往江里投了很多食物。还有说是,来自于古时候百越区域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于是,在5月5日包粽子、赛龙舟就日渐成了当时古大家的风俗,如此的风俗就被一代一代的大家传承了下去,也就成立大家所说的端午节。
端午节为何要包粽子呢?这是由于《初学记》中有如此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做梦梦到一人,自称是屈原的好朋友,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给偷去了,将来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绳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大家便根据那位朋友的办法去做,世代相传,渐渐进步成为国内端午节的食品。
每逢端午佳节,子女们都会携带老大家、朋友们共品粽子,共亿过往,闲忆家常,一块在湖面上赛龙舟,说说笑笑,老大家见到子孙承欢膝下,劳碌一生的辛酸也就伴随笑声烟消云散了。
历代文人墨客,对端午节也是别有钟情的。宋朝作家文天祥的“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表达了文天祥对端午节的喜欢之情;唐朝作家文秀的“堪笑楚江空渺渺,不可以洗得直臣冤。”表达了他对屈原的同情之心;北宋张丰的“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表达了他对北宋的一片忠诚之心和对屈原的敬意。
最后,在这端午佳节里,祝大伙过得健康、愉快、喜乐、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