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对联如何区别左右
每到新年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需要贴对联,下面是我们为大伙带来的贴对联如何区别左右,期望能帮到大伙。
按对联内容平仄分
对联即为讲究平仄,押韵,对整。通常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这是对联分辨上下的一大特征。仄声指三四声,“平声”指一二声。
比如:小院栽花香四季(“季”是仄声),大门结彩乐全家(“家”是平声)
按对联内容时序分
季节按时序在前为上联,在后为下联;按事情先回为序,先发生为上联,后发生为下联。
比如:门迎春夏秋冬季节福,户纳东西南北祥
海峡三通乐,黎元一脉亲
按平时语言习惯分
大家在平时有着不少专用的语言习惯,如福禄寿,风调雨顺,极少会反过来读寿禄福,雨顺风调,为此部分对联可以遵循平时语言习惯分辨。
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寿】
按事情发生因果分
事情发生前为上联,产生因果为下联,这样甚好分辨,仅需详读对联内容分辨,事情发生因果前后关系即可分辨上下联。
比如:多劳多得每人乐 丰产丰收岁岁甜 横批:形势喜人【由于劳动 才得以丰收】
按由大见小顺序分
分辨上下联,可以按对联内容的时间,空间,范围,事件大小分辨,上联为大,下联为小,由大见小。
比如:占天时地利人和 取九州四海财宝 横批:财源不断
【按音调平仄分】
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譬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福满人间万民欢”。
【按因果关系分】
“因”为上联,“果”为下联。譬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由于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按时间先后分】
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譬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按空间范围分】
通常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譬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进步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来自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新年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借助汉字特点写作的一种民族文体,通常无需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己进步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征。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去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需要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去对句末平仄有需要,其他地方平仄不拘。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4] 此说的依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觉得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哪个,仍是个悬案。
对联作为一种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紧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风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风俗在华人乃至全球用汉语的区域与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