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心得领会1000字
1、篇
孔子有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论语学而》篇中,孝悌是与谨信、博爱、亲仁并列的出色品格,而且被列在首位,是为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学文的要紧基础之一。对我们的爸爸妈妈不会感恩,就不可能做到博爱。情感透支导致生命体验的缺失,即便勉强学习也没办法领会先人的情感与思想。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爸爸妈妈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侍奉爸爸妈妈竭尽全力,为君主谋划才能竭尽忠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中,人君好似人父,为人孝子,方能为人忠臣。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若将孝悌提高到更高的境界,做人可以孝顺爸爸妈妈尊敬兄长,却喜欢犯上作乱的人是极少的。君子专心致力于修养孝悌精神,仁与道都以孝悌为根本,孝悌不但为人子、为人臣的根本,还是追求仁与道的至高境界的基石。
孔子与学生讨论对待爸爸妈妈的态度时觉得,当时的社会常见把赡养爸爸妈妈当作孝顺,然而赡养爸爸妈妈是犬马也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仅仅赡养爸爸妈妈还是远远不够的,假如不尊敬他们,那样人子与犬马的小孩没什么不同。爸爸妈妈最担忧的是小孩的健康,小孩出游在外,要维持身体健康,不让爸爸妈妈牵挂担心,这也是孝顺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在世的时候,小孩常常伴随在左右服侍,不要远游,假如必须要远游也要有肯定的方向,让爸爸妈妈知晓我们的行踪,这也是对于爸爸妈妈牵挂的一种慰藉。而意气风发的少年常常向往流浪的'生活,早年不考虑爸爸妈妈苦苦劝阻挽留背井离乡,无论衣锦还乡或浪子回头往往为时已晚,不免酿成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小孩不能不记得爸爸妈妈的年龄,一方面要为爸爸妈妈高寿庆贺喜悦;另一方面,爸爸妈妈年事渐高,离大家远去的日子也就愈加近,作为子女要时常感到悲伤,才会更珍惜爸爸妈妈在世的时光,尽心尽力侍奉爸爸妈妈。
在侍奉爸爸妈妈的做法方面,孔子觉得侍奉爸爸妈妈常常维持和蔼可亲是件难事。家庭内外事务由子女去操劳,有美味的食物让爸爸妈妈先享用,但并不可以仅以此作为孝的规范。假如看到爸爸妈妈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多次婉转劝谏,假如爸爸妈妈没采纳我们的建议,仍然要尊敬地侍奉,虽然内心忧虑,但对爸爸妈妈仍然不怨恨。侍奉爸爸妈妈、安葬爸爸妈妈、祭祀爸爸妈妈都要遵守礼的规则。孔子的学生宰我感觉为爸爸妈妈守丧三年太久了,孔子便说他不仁,小孩出生将来要在妈妈的怀抱中三年才能自如行走,为爸爸妈妈守丧三年是为了报答爸爸妈妈在小孩不可以走路时付出的辛劳,而宰我连如此的报答都不可以做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爸爸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爸爸过世将来,观察他的行为。假如他长期不改变爸爸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强调孝的实质行动,孝不止是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日常不辞劳苦服侍周到、心中常常怀念都是不够的,要努力完成爸爸妈妈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点。小孩是爸爸妈妈生命的延续,作为孝子,要让爸爸妈妈的精神也在我们的身上延续下去。
诗人说妈妈是珠蚌,由于培养一粒顽石而使自己痛苦不已。她并没因此拒绝抚养,而是以自己厚重而宽宥的母爱将它一层层包裹起来,直至它成为一颗光泽耀眼圆润无瑕的珍珠。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在《母难日》中写道:这世界从你走后已变得不可以指认,唯一不变的只有对你永久的感恩。孔子推崇的孝道已经是千百年来华夏子孙一同尊奉的民族信条,也将会成为千千万万后来人的道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