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是国内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国内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征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以下是智学网收拾的《三年级成语故事5篇》有关资料,期望帮到您。
三年级成语故事
五十步笑百步:战国年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惜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哪些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倘若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三年级成语故事
倾箱倒箧:晋朝时候,太尉郗[xī]鉴非常喜欢他的女儿,他听说司徒王道的儿子和侄子们都非常不错,就叫人前去做媒。
媒人把意思和王道一说,王道就请他到东厢房去看哪一个少年可以。
这人看过将来,回去对郗鉴说:“王家的几位少年都非常不错,听说我要替你选女婿,个个都装得一本正经的极力表现自己,只有一个人露着肚子睡在东边的床上吃东西,好象不知晓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后,说:“这正是我的好女婿啊!”后来,他又亲自去看,果然认可,便把女儿嫁给了这个少年。
这位少年便是王道的侄子,后来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郗氏和王羲之结结婚以后,有一次回娘家,对他的两个弟弟说:王家的人看见谢安和谢万来,立刻把筐子、柜子里收藏的食物都拿出来招待。但看到你们来却平平淡淡,不冷不热,今后你们就没必要再去了。
三年级成语故事
先发制人:秦朝未年,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其中又以陈胜和吴广率领的百姓起义声势浩大。当时有个叫殷通的会稽郡守也想趁机*秦朝,所以就请来当时在吴国避难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两个人共商大事。
项梁和项羽在当地广结了很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两个人本身熟知兵法,因此非常受当地百姓的敬仰。项梁对殷通说:“目前各地义军纷纷起义,所以目前正是消灭秦国的机会,当然先起义发动的人旧可以得到先机,大家应该早点起义才是。”项梁看出殷通性格胆怯,难成大事,于是就叫项羽把他杀死,并收服了他的部下。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寻求人马,壮大军队,并且打出灭秦的旗号。而项羽就是后来历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三年级成语故事
随遇而安:在很长时间以前,有一个寺院,里面住着一老一小两位和尚。
有一天老和尚给小和尚一些花种,让他种在我们的院子里,小和尚拿着花种正往院子里走去,忽然被门槛绊了一下,摔了一跤。手中的花种洒了满地。这个时候方丈在屋中说道“随遇”。小和尚看到花种洒了,连忙要去扫。等他把扫帚拿来正要扫的时候,忽然天空中刮起了一阵大风,把散在地上的花种吹得满院都是,方丈这时又说了一句“随缘”。
小和尚一看这下可如何解决呢?师傅交代的事情,由于自己不小心给耽搁了,连忙努力地去扫院子里的花种,这个时候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小和尚连忙跑回了屋内,哭着说,我们的不小心把花种全撒了,然而老方丈微笑着说道“随安”。冬去春来,一天清晨,小和尚忽然发现院子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他蹦蹦跳跳地告诉师傅,老方丈这个时候说道“随喜”。
对于随遇、随缘、随安、随喜这四个随,可以说就是大家生活的缩影,在遇见不一样事情、不一样状况的时候,大家最需要具备心态就是“随遇而安”。而且,一个人如能不管际遇怎么样,都维持开心的心理,那真比有百万家产还有福气!
大文学家苏东坡过去多次被流放,可是,他说,要想心情愉快,仅需看到松柏与明月也就好了。什么地方无明月,什么地方无松柏?只不过极少人有他那般的闲情与心情罢了。假如大伙都可以做到随遇而安,准时挖掘出身边的趣闻乐事,甚至于去找寻苍穹中的闪耀星星,如此,就是环境没任何改变,你的心理从此也会大不同了。
环境往往会有不如人意的时候,问题在个人如何面对拂逆和不顺。知晓人力不可以改变的时候,就不如面对现实,随遇而安。与其怨天尤人,徒增烦恼,就不如因势利导,适应环境,从既有些条件中,尽我们的力量和智慧去挖掘乐趣。从容地由不如意中去挖掘新的前进道路,才是求得快乐与安静的方法。
三年级成语故事
奋不考虑身:成语意思: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成语故事: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大将,非常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善于骑射,又了解兵法,当时非常得朝廷信赖。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因为寡敌不过从,无奈投降了匈奴。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非常是生气,觉得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赖,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如此觉得,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非常讲义气,孝顺爸爸妈妈,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考虑身地拯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觉得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状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因为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觉得,他这次投降,并不是贪生,而是想等待将来有利的机会再来报答国家。”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觉得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实行“腐刑”。
将来,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晓后非常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达成他奋不考虑身、殉国的愿望。